我國混凝土機械發展概況
1984年,在建設部的支持下,由長沙建機院牽頭,提出了國產混凝土機械產品更新換代的方針。首先,針對當時我國現狀,于84年初在長沙開展了全國性的混凝土機械大比武與評獎,實際上也就是進行產品選型。通過行業專家反復論證比較,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國際發展趨勢,對已有產品,認為混凝土攪拌機中的反轉出料式和臥軸式較有前途,雖然當時該型產品還不成熟,但技術與市場潛力巨大。例如,當時我國鼓筒型攪拌機年產量約為15萬臺,單機重量達3~4噸,而反轉式重量僅2噸多,僅原材料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鋼材20萬噸,同時攪拌機運轉的耗電量也可以減少30~40%。為此,在建設部的協調下,組織了全國2所(長沙建機所、廊坊機械化所)10廠(上海華東建筑機械廠、浙江江省建筑機械廠、揚州機械廠、福建省建筑機械廠、廣州市建筑機械廠、山東省建筑機械廠、云南省建筑機械廠、吉林工程機械廠、韶關挖掘機廠等)開展聯合設計與技術攻關。84年,全國集中了70~80人的聯合攻關隊伍在長沙,對反轉式150型、200型、350型、500型和臥軸式200型、250型、350型、500型等2個系列8個產品進行聯合設計,同時在全國選擇了10個廠進行試制。隨后,針對由于各廠制造工藝不同的具體情況,聯合攻關小組又組織開展了工藝上的學術交流,并且將6個廠的整個制造工藝過程通過錄像記錄下來,相互交流。同時,成立了專家鑒定委員會,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制訂了混凝土攪拌機械新標準,上報到建設部。1987年被評為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至1987年,我國混凝土攪拌設備已基本完成單機產品的更新換代,推動了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在隨后的幾年里,老產品全部淘汰退出市場,節能型新產品成為市場主流產品。
早在1977年,在研發和掌握了混凝土輸送泵技術的基礎上,長沙建機所 、廊坊機械化所和沈陽工程機械廠一道,開發研制了23m臂架式泵車,這是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研制的國產混凝土泵車。同時,國內其它企業采取技術引進與消化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引進了德國、日本先進的混凝土車、站、泵產品和技術。1982年,原湖北建筑機械廠引進日本石川島建機的泵車生產技術,合作生產臂架式泵車,從此結束了我國不能批量生產混凝土泵車的歷史。上海華東建筑機械廠和阜新礦山機械廠于1987年引進了日本混凝土攪拌站技術,開發生產了 60~100m3/h商品混凝土站。1900年徐工集團引進德國普茨邁斯特的技術,合作生產32m泵車。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全面發展混凝土機械產品中的車、站、泵提上了我國建設機械發展議事日程。中國建設機械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提出了“全行業聯合起來,用三年時間發展‘一站三車’,把商品混凝土機械搞上去!”的口號。由于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因此,中國建設機械行業協會在這一歷史時期 ,抓住機遇,把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了自主創新、引導企業技術進步和發展壯大上來,促進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的全面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長沙建機院已完成25~90m3/h商品混凝土站(樓)的開發設計。至1944年,上海華東建筑機械廠和山東省建筑機械廠生產的混凝土站(樓)己在國內市場漸露頭角,市場占有率達50%,外國混凝土機械產品一統中國市場的格局開始改變,壟斷的局面被打破,在我國混凝土機械市場,開始形成有益于發展壯大國內產品、有益于提高產品質量性能的良性競爭環境。應該說,這種新格局的形成,離不開建設部及中國建設機械協會正確的有導向性的引導:把握國際先進水平,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同時,努力消化和吸收,開展自行設計和創新。
這個時期,長沙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都看準了技術含量高、產品價格高、市場發展空間大的混凝土機械產品,加快了技術與資金的投入,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產品,與國內其他廠家一道,在混凝土車、站、泵上進一步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混凝土輸送泵和泵車的開發,在消化吸收國外產品的基礎上,根據國內用戶、市場和現場施工的具體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和較大的改進。并選用瑞典沃爾沃、日本五十鈴等國際著名品牌汽車底盤,以及國際配套液壓元件和電器元件,提高整機的可靠性。根據國內施工現場混凝土級配不夠規范、機手的操作維護水平不高等問題,我國產品在采用大功率電機加大泵送量的同時,采用堆焊工藝和鑄造鑲嵌技術來提高混凝土分配閥使用壽命、減少磨損;對閥板、閥桿、閥座采用特殊熱處理工藝,使零件既有較高硬度,又具有沖擊韌性;針對眼睛板和耐磨環磨損嚴重的情況,采用高鉻鑄鐵、特殊合金等多種形式的材料來解決磨損快、更換頻繁、影響正常施工等問題。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保障設備的高效運轉,降低了用戶施工成本。因此,中聯、三一生產的混凝土泵及泵車,在產品技術和配套件上已縮小了與國外產品的差距,而在產品的售后服務上則發揮了地利人和的獨特優勢,這就是國產混凝土機械能夠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逐步從外國品牌手中收復市場、并與國際著名廠家抗衡的關鍵。
至上世紀末,國產混凝土設備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90%左右,國外產品開始逐步退出中國市場。有數據表明,1995年我國進口混凝土機械產品數量為2740臺(套),金額約為2.2億美元;到1997年,我國進口的混凝土機械產品已減少至812臺(套),金額約5300萬美元。2004年,國內市場上1200余套混凝土站(樓)中,上海華東建筑機械廠、山東省建筑機械廠和山東方圓集團生產的產品約占60%;3000多臺混凝土輸送泵和1000多輛泵車中,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產品約占60~80%。同時,我國的混凝土機械產品還出口到了亞洲、美洲和非洲等許多國家。所有這些都表明,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中獲得了國際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壯大了自身力量,并且正在走向國際市場。
目前,我國的混凝土機械與國際先進技術保持著同步發展水平,在朝著智能化方面發展。混凝土機械設備的自檢測、自保護、自調整以及多種傳感技術、恒功率控制技術、GPS定位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國產設備在產品質量上與國際間的差距已變得很小,產品的可靠性和適應性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當然,由于我國的機加工設備、制造材料以及企業管理上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距離,這也使我國的混凝土機械在制造上與世界名牌產品也有一些差距,比如我國泵車在臂架高度上還沒有達到德國施維英和普茨邁斯特的62m高度,我國高端產品中的發動機、液壓電器件等還得依靠國際配套。
今后,隨著我國商品混凝土機械進一步發展,在開展綠色制造、研發節能型產品、環保型產品、減少施工中的二次污染以及機械設備的再制造、資源的再利用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等著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去努力。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