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屏:“凝石”的研制機理沒有必要與成巖理論聯系到一起
近日有關媒體就“凝石”材料采訪了原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陶維屏教授。
陶教授提到從媒體上也已看到有關“凝石”的各種報道,因此肯定凝石利用廢渣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能源節約都有好處。
針對“凝石代表一套仿成巖理論,凝石是凝結起來的石頭,具有與大自然相容的組分和堅硬、耐久的類似巖石性能”的提法,他簡要介紹了地質學概念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等的形成機理和天然巖石形成的物質來源、溫度、壓力和時間等要素。并指出:
1. 自然界各種巖石的形成機理是不同的,如果說凝石的研制是仿火山灰沉積成巖作用,這對地學界來說比較易于理解,如果籠統地說是“仿成巖理論”研制的似乎有點欠科學,只能使絕大多數不是地質學界的人們感覺深奧與糊涂;
2. 自然界的巖石多種多樣,很多是不能用來作為建筑材料的,也并非都是“堅硬、耐久” 的;
3. 據說凝石的化學成分與地殼元素組成吻合,而凝石的主原料可以是火山灰、煤矸石、粉煤灰、鋼渣等等不同成分的物質,那么是否是用輔料(膠凝劑)就可以將最終的產品調節成同一成份?而且這種吻合有什么環保意義嗎?
4. 市場上有很多類似堅硬巖石的成熟的建筑材料產品,如水磨石、人造大理石、人造花崗石等等雖沒有深奧的研制與生產機理,但已經流傳廣遠。因此,對于“凝石”的研制機理似乎沒有必要與成巖理論聯系到一起。只要原料廣、生產易、成本低,產品質優、環保,市場自然歡迎。
陶教授還談到能被廣泛應用的人造“似巖”材料如要在市場上站住腳,要有4個方面條件:
1. 原料要分布廣泛且來源穩定,供應有保障?;鹕交以趪鴥荣Y源僅少數省有;煤矸石、粉煤灰和鋼渣雖比較豐富,也確實要解決其綜合利用問題,但也不象供作水泥的石灰巖分布普遍。至于用泥土,那更要考慮耕地與植被保護問題。
2. 生產工藝要求簡單。如果“凝石”的膠凝劑的研制很復雜,在市場推廣上會遇到困難。
3. 成本要低廉,否則使用部門不會接受。
4. 使用方便,質量要有保證,并經得起時間考驗。
有的報道說“凝石”就是無熟料水泥,針對這一點,陶教授說因自己非水泥業人士,難作評論,“凝石”如能掀起一輪廢渣綜合利用高潮,總是好的。新生事物,從愛護的角度出發,促使其科學地發展與成長,應該是義不容辭的,但是要注意對新技術、新產品的宣傳應實事求是,才能保證科學研究與生產建設不會走彎路。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