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海南遇阻
數年前,海口市曾有好幾家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但都相繼倒閉或轉產。不久前,《海口市商品混凝土管理辦法》才出臺并將從今年8月1日起施行。而早在2003年7月1日,三亞也開始實施《三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辦法》。
但辦法歸辦法,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理想。
遲到的“辦法”
商品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這種主要建筑材料從備料、拌制到運輸等環節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加工企業———預拌混凝土廠或混凝土公司。專家說,混凝土商品化生產,具有高度專業化和集中化等特點,能節省水泥和砂石材料、提高工程質量、減輕勞動強度,還能減少環境污染。
三亞市政協委員劉躍湘說,早在2002年,他發現建筑工地的攪拌聲產生嚴重的噪音,于是開始關注此事,并在當年政協大會上提出提案。
當年的11月18日,三亞市政府出臺的《三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辦法》,規定從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商品混凝土。
通知要求,“在本市城市規劃的主城區、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天涯海角風景區、南山風景區、海坡度假區等區域內,凡混凝土用量在2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都必須使用商品混凝土。這些地方之外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混凝土用量超過1000立方米,或一次性混凝土用量超過100立方米的,應使用商品混凝土。”
依此規定,凡是2003年7月1日以后開工的建設工程,施工部門在工程報建時,必須同時提供與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簽訂的使用商品混凝土合同,否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將不予頒發開工許可證。
劉躍湘說,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早就全面推廣使用商品混凝土,現場攪拌已基本沒有,海南已經嚴重滯后。海口最早在1996年時,就有好幾家商品混凝土生產商,但后來都自行消失,首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強硬政策遭遇阻力
官方強硬的政策催生了民間的投資沖動與熱情。就在三亞的這個“管理辦法”施行的同一天,第一家商品混凝土生產商———三亞瑞澤混凝土配送有限公司也宣布投產。公司總投資3000多萬元,擁有三條生產線,可年產商品混凝土60萬立方米。
2005年2月7日,第二家同類企業———三亞藍鉆混凝土配送有限公司也投產。相比之下,藍鉆公司規模要小一些,只有兩條生產線,可年產商品混凝土40萬立方米。
據記者了解,這是目前海南僅有的兩家商品混凝土配送公司。兩家的產量加起來有100萬立方米,供應三亞市場綽綽有余。然而,這兩家商品混凝土配送企業,卻陷入了生存的尷尬境地,產量還達不到產能的20%。
據了解,2003年7月,當瑞澤公司投產的時候,第一個月只銷售了1000多立方米,之后銷售量慢慢升高,現在,每月能銷售一萬多立方米。2004年,他們銷售了13萬立方米。藍鉆公司投產首月的銷售也僅1000多立方米。
日前,記者走訪了三亞市的一些建筑工地,發現相當部分都在繼續使用人工攪拌的混凝土。
在春園海鮮大排檔附近,好幾個工地的攪拌機轟隆隆響個不停。“匯林水苑”的工人說,他們現在攪拌的是砂漿,混凝土已經攪拌完了。致于為什么不使用專業生產的商品混凝土,他們說太貴,也沒有發現什么人來檢查和制止。
在三亞市月川居委會周圍,有許多在建的民居工地,不少攪拌機在運轉。一位叫林平的廣東電白籍包工頭說,他前年在三亞承建了30多棟樓,去年建了10多棟,今年也接了10多棟建樓合同,但混凝土從來都是自己攪拌。
三亞瑞澤公司副總經理武融平曾在深圳的一家攪拌站工作過。她說,2002年她所在的那家攪拌站是當時深圳的第40家,現在已有70家了,深圳、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商品混凝土的使用率已達到100%。她說,在深圳工作的主要精力用在管理生產上,現在卻用在市場開發上,想不到在海南推廣商品混凝土這么難。
三亞藍鉆公司總經理陳錫偉說,許多從內地來的開發商和建筑商,已認識到商品混凝土的好處,本地的開發商和建筑商卻不愿意用,主要是意識和觀念上的問題。他說,藍鉆公司開業以來,主要供應公司大股東自己開發的項目,其它市場的開拓,舉步維艱。
三亞市建設局建筑業科科長顧浩說,“管理辦法”中對執法部分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執法中遇到一些困難,比如有些企業在報建時,都附有相應的商品混凝土合同,但在建設中,又在工地現場攪拌,最高2萬元的罰款,對他們來說不疼不癢,罰款之后,照舊我行我素。
商品混凝土價格過高?
執法難,是政府部門對商品混凝土推廣不力的說法與解釋。但在采訪開發商和建筑商時,記者聽得最多的是,商品混凝土的價格太高,大大增加了建設成本。
這個成本到底是高還是低,各方說法不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他家建房時,就是自己攪拌混凝土,每立方混凝土的費用僅200元,但商品混凝土的銷售價卻300多元。顧浩也推測,商品混凝土的價格要比普通攪拌高出100元左右。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三亞市政協委員劉躍湘認為,商品混凝土的價格只比普通混凝土要高出六七十元。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項目經理郭厚來說,現在他們的項目都使用商品混凝土,表面看起來要高一些,但要算綜合效益,商品混凝土加快了施工速度,縮短了工期,提高了效率,最后算起來,利潤并沒有減少。
對此,瑞澤公司總經理張海林說,海南的商品混凝土價格與內地相比只能算中等水平,海南的許多原材料要比內地高,比如粉煤灰,上海是每噸三四十元,海南卻要180元。另外,添加劑、稅收、運送、泵送等環節,都在增加成本,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并不大。
藍鉆公司總經理陳錫偉則認為,目前商品混凝土企業的生產能力閑置,也是成本增加的原因,一旦市場占有率增加,產量上升,成本自然也會有所下降。他說,當初的定價,物價部門曾舉行過聽證會。
三亞市建設局負責人說,商品混凝土的價格偏高,確實是影響商品混凝土推廣的關鍵因素,目前,他們正準備對相關生產過程的成本再次進行調研。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阻力,但混凝土企業卻相信,他們的產品代表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必將取代那些浪費資源和影響環境的生產方式,加上有政策和相關法律為后盾,有政府的推動,商品混凝土的市場前景一定是廣闊的。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