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2005年發展改革工作主要任務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的關鍵一年。要把握好“一條紅線”、做到“四個堅持"。“一條紅線",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紅線,統領發展改革工作,并切實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四個堅持”就是要: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消除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緊密結合起來,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堅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轉到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上來,堅決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傾向,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發展改革系統來說,2005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宏觀調控是一項長期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但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會根據經濟運行情況而有所改變。
從目前情況來看,宏觀調控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尚未完全消除,一些新問題又開始出現,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投資需求膨脹壓力仍然較大,在建和新上項目過多,投資擴張的沖動還很強烈;物價上漲的壓力比較明顯,主要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較多;煤電油運緊張,資源約束矛盾仍很突出;在解決“瓶頸”制約的過程中,又出現了電站項目無序建設的現象。這些情況充分表明,宏觀調控仍處在關鍵時期,如果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前功盡棄。我們要從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貫徹落實中央各項調控措施的自覺性,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來之不易的好形勢。
第一,堅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過快增長,防止某些行業無序建設、過度擴張出現反彈。繼續搞好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的協調配合,把好土地審批和信貸投放兩個閘門,加快制定完善并嚴格實施能耗、物耗、環保、安全等市場準人標準;落實已確定的各項調控政策,嚴格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電石、焦炭、鐵合金等行業投資反彈;認真做好項目清理后續工作,區別情況,妥善處理,該停建的堅決停建,該限期整改的嚴格整改;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認真抓好違規電站的清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做好清理整頓開發區工作。

    第二,認真落實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確把握國債資金的投向。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的相互配合,安排好中央政府投資。中央政府投資的重點投向:一是保證在建國債項目按期完成,發揮效益。主要包括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治淮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村人畜飲水、縣際和農村公路、采煤沉陷區治理等在建項目;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支持糧食生產;三是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體系、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四是支持西部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點項目。要加強項目前期工作,搞好重大項目儲備,及時下達投資計劃,確保重點項目資金需要。加強建設項目的稽查監管,不斷提高投資效益。

    第三,努力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需銜接,確保經濟平穩運行。把緩解煤炭供求偏緊的問題作為明年經濟運行調節工作的重點。要采取綜合措施,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組織和引導煤炭企業發揮現有生產能力,努力增加生產供應。重點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運煤鐵路和北方下水港口等煤炭運輸通道改擴建力度,繼續安排資金支持煤礦安全更新改造項目。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改革傳統煤炭訂貨分配方式,鼓勵煤礦與用戶簽訂中長期合同。

    繼續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從完善政策和規范標準人手,落實有序供電、合理用電方案,努力緩解今冬明春和明年迎峰度夏兩個用電高峰期供求緊張的矛盾。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則,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嚴格控制甚至停止供電。繼續實施峰谷分時電價和差別電價政策,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促進節約用電。

    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增加有效供給。支持煤炭液化、石油天然氣開發、天然氣發電、可再生能源、LNG、水電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重大鐵路和公路干線建設步伐c加強跨區域電網和電網薄弱環節建設,搞好西部地區農網改造、縣城電網改造、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加強沿海港口集裝箱、進口原油、進口鐵礦石運輸系統及集疏運體系的建設,提高綜合運輸能力。

    做好供需銜接工作。完善糧食、棉花、食糖等國家儲備制度和化肥淡儲旺銷制度,運用多種有效方式進行適時適度調節。合理安排運力,優先保證糧食、煤炭、石油、化肥等重點物資的運輸需求。

    第四,密切關注市場變化,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這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根本措施是,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合理控制貨幣供應量,保持糧食和重要生產資料供求基本平衡。與此同時,要加強物價監管,繼續實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通報制度和“兩條控制線"政策。加強價格政策和價格形勢的發布工作,積極引導社會心理預期。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把握好政府提價項目出臺的時機和力度,避免集中出臺政府提價項目。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價格秩序。

    第五,繼續加強監測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苗頭性、傾向性、趨勢性問題。要堅持月度分析和及時報告制度,抓住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解剖,特別是要注意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適時提出應對措施,跟蹤政策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為中央確定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當好參謀助手。

    (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略)

    (三)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從這次宏觀調控的實踐來看,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是造成投資盲目擴張、煤電油運緊張等問題的深層次重要原因,也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刻不容緩;另一方面,這次宏觀調控又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要抓住機遇,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抓緊發布和實施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等行業產業政策和規劃。鋼鐵行業要支持大型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和建立精品鋼材生產基地。電解鋁行業要在調控總量的前提下,結合淘汰落后能力,適度建設有穩定氧化鋁原料供應和電力保障的電解鋁項目,加快現有大型鋁基地的建設。水泥行業要繼續發展具備規模要求的新型干法水泥,支持上大壓小,鼓勵大型企業跨地區發展、重組和聯合。研究提出加快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意見,組織實施重大裝備本地化專項。抓好醫藥、化肥、農藥結構調整、林漿紙一體化、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信息化等專項,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加快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等重要造船基礎設施和重點船用配套設備項目建設。

    二是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化。繼續組織實施下一代互聯網、汽車電子、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重點產業化專項,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和先進環保產業。新建數字化診斷、清潔生產技術、煤化工、電動汽車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組織研制高速鐵路、大型高技術船舶等十大技術裝備。重點開展安全生產技術、工業節水技術、節能技術、資源勘探及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等重大產業技術開發。支持西部、東北地區加快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進一步推進大型骨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建設電子商務交易和服務平臺。積極穩妥地推進金稅、金關、金農、金質等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和信息安全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抓緊制定并組織實施加快我國服務業發展與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化服務業各領域的產業分工,引導服務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鼓勵和扶持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旅游、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優先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和結構升級。

    四是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抓緊制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的實施細則。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落實“五結合"配套保障措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快退牧還草進度。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能源、礦產加工業、石化和煤化工基地建設,促進旅游業和特色農牧產品加工業發展。抓緊研究建立西部開發長期穩定的專項資金渠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監督條例》。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東北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戰略地位,推進東北鋼鐵、石化、裝備等產業的升級。抓緊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指導和協調,促進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五是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當務之急是要落實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措施。抓緊組織制定《節約石油管理辦法》和《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條例》,修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完善主要耗能設備強制性能效標準,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制訂并發布節能、節水技術政策大綱,支持開發和應用先進的節能、節水技術。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發展節能型環保汽車和節能省地型建筑材料和住宅的相關政策。支持一批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搞好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工作,及時總結交流試點經驗。繼續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民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

    六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繼續推行清潔生產。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各地區要編制清潔生產推行規劃,指導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加大“三河三湖”、渤海、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沿線等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防治力度,將黃河、松花江納入重點流域治理范圍。搞好湖北、重慶、四川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補充方案的編制。編制和實施淮河流域工業廢水治理規劃。加強火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工作。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置收費制度,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設施運營市場化進程。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消除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要深化國有企業、財稅金融、收入分配、政府管理體制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等多項改革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把深化改革作哦為前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的根本滿施,作為解決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治本之策,切實抓緊抓好。要繼續加強對改革工作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對有關部門為主推進的改革,要主動配合,加強協作;對由我委牽頭的改革,力爭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

    一要加快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改革措施,擴大市場準人范圍,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及措施。適時出臺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抓緊制定鐵路體制改革方案。完善煙草行業管理體制。推進供水、供氣等城市公用事業的市場化進程。加強對壟斷行業和壟斷行為的監管和法律體系建設。

    二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抓緊修改完善并組織實施《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性規定,研究制定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具體辦法。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建立和完善創業輔導、信用擔保、信息咨詢、市場營銷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培訓,推動市場開拓、技術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支持創辦小企業、開發新的就業崗位。

    三要落實投資體制改革決定。在核準制方面,盡量縮短新老辦法的過渡時間,認真解決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發布主要行業的項目申請報告示范文本、核準項目評估大綱,指導企業的核準申請和咨詢機構的咨詢評估工作;根據宏觀調控需要,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目錄》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在備案制方面,要加強對各地備案工作的指導,注意總結經驗,逐步規范;建立備案信息系統,并落實投資信息發布制度;同時,要防止備案成為變相審批。在政府投資方面,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中央專項建設基金管理辦法;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資決策責任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資項目后評估制度。在投資宏觀調控體系方面,建立健全與國土管理、城市規劃、金融、環境保護、統計等部門密切配合的機制,加強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監管和調控。

    四要深化價格改革。積極推進“兩部制"上網電價改革試點,分步實施輸配電價改革。做好東北、華東區域電力市場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大用戶用電直供試點。全面推進水價改革。嚴格實施成本監審,提高政府定價的科學性。整頓規范市場價格秩序。繼續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搞好涉農價格和收費的專項檢查,加強對醫療價格、教育收費的監督檢查。全面實行行政事業性收費公示制度。嚴肅查處價格欺詐、哄抬價格等不正當價格行為。

    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加強法制建設。要突出重點,加快立法步伐。抓緊出臺政府投資條例、規劃編制條例和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加快制定資源綜合利用、戰略物資儲備等方面的立法進程。進一步規范招投標活動,開展招投標執法檢查,推動建立綜合性評標專家庫。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推進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健全制度,切實做好行政復議工作。做好“四五”普法總結驗收工作。

    (五)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要按照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空間和更為有利的條件。

    一要加強重要商品進出口調節。大力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支持和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機電、農副產品等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做好糧棉進出口配額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煤炭出口。組織好國內急需的能源、原材料、關鍵設備和先進技術的進口。加強重要商品進口的組織協調,開展聯合采購,降低進口成本。

    二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將引進外資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結合起來,組織實施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加強對外資投向的引導和市場準入管理。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資項目進入,鼓勵外商投資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生產制造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著力促進沿海地區外商投資產業的結構升級,加快實施《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制定和完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利用外資的相關政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維護外商合法權益。引導外商通過收購、兼并和投資基金、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增加對我國的投資。加快編制并組織實施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規劃,進一步加強外債總量調控,優化外債結構,防范外債風險。

    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境外投資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和推進多雙邊投資合作促進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各類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搞好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

    (六)繼續增加就業、擴大消費,著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略)

    更新觀念、理清思路,做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

    “十一五”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的時代背景下編制的規劃。編制好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一五”規劃,對于抓住并且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4年以來,我委圍繞研究提出“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編制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和創新規劃工作機制三個重點任務,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開展了規劃體制改革研究;起草了《規劃編制條例》;完成了“十五"計劃中期評估;組織委內外并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等形式研究完成了100多個重大課題;舉辦了三次科學發展觀與“十一五”規劃研究班;分別召開了經濟學家、科學家、企業家、老同志4個座談會以及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個地區片會;初步銜接協調了各部門擬編制的專項規劃;開展了市縣規劃體制改革試點;啟動了長三角和京津冀兩個區域規劃編制的試點。“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有了一個好的基礎。

    2005年是做好“十一五"規劃工作的關鍵一年,任務重,責任大,難度也不小。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規劃編制的成敗好壞,關鍵在于能否在規劃理念、規劃體系、規劃方法、規劃內容以及各級各類規劃中體現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更新規劃理念。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更新規劃理念,需要隨著規劃編制工作的進展逐步深化。初步考慮,應把握以下幾點: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在規劃編制的出發點上,要從偏重于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個重大舉措。強化有關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規劃,增加人文和社會指標。二要拓寬發展內涵。“十一五"規劃是發展的規劃,但發展不單單是把國民經濟這個“蛋糕"做大,還包括把“蛋糕”做優和切好。“做大"是要增強綜合實力,“做優"是要提高整體素質,“切好”是要實現協調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把發展的這三個方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要考慮承載能力。謀劃發展不僅要考慮需要,也要考慮可能。要從全國和本地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以及電力、運力等的承載能力出發,合理確定發展目標、重點和相關政策。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快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界的平衡為代價。要處理好當代與后代、本屆政府任期目標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系,不能以損害后代的發展為代價。四要擴大規劃視野。謀劃全國發展,要有全球眼光;謀劃本地發展,要有全局意識。解決“三農”問題,要超越農業和農村層面,通過統籌城鄉尋找根本途徑,發展農業必須發展非農產業,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富裕農民必須逐步減少農民。五要準確定位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體制背景下,規劃內容要正確區分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對由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重在闡明政府的戰略意圖,減少具體的經濟指標和產業發展的內容;對需要政府履行職責的領域,要規劃得實一些、深一些,指明政府工作方向,并為科學決策重大項目、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提供依據。

    其次,要理清發展思路。理清發展思路是科學編制規劃的重要基礎。一要把握發展階段。就全國而言,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各地區的發展程度不同,面臨的機遇和遇到的問題不同,必須具體分析。這樣,才能把握優勢、準確定位,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和任務。二要研究發展方針。指導方針是規劃的“紅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方針,既要有繼承性,也要有時代感。初步研究,至少應涵蓋這樣幾個要點: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實現既快又好發展作為主題,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作為戰略任務,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把這些要點概括進來,科學鮮明、言簡意賅地提煉出指導方針,還需下很大功夫。三要認清發展“瓶頸"。從全國來講,今后的發展至少面臨體制、人才、科技和資源四大“瓶頸”制約。各地區要認真分析本地區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只有認清“瓶頸”及其制約程度,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排出發展的優先順序,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四要選準戰略重點。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推進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城市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人力資源開發,推進改革開放。但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具體體現這些戰略重點,落實到各地區、各部門的規劃中,還需要細化、深入研究。五要完善保障措施。實現發展目標,突破“瓶頸”制約,完成各項任務,都需要制定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措施。

    第三,要明確工作任務。制定“十一五”規劃,從發展改革委的工作看,2005年要完成三項基本任務:一是研究提出總體規劃綱要草案。二是編制完成部分專項規劃。一方面,要抓緊編制由我委負責的重點領域和產業的規劃;另一方面,對有關部門牽頭編制的規劃,要做好協調和銜接工作。要用改革創新精神做好專項規劃工作,逐步改變僅在制定五年規劃時突擊式編制規劃的做法,逐步建立規范化的規劃編制的民主參與制度、銜接制度、論證制度、公布制度以及評估修訂制度。三是抓好區域規劃編制的試點。當前首先抓好長三角和京津冀兩個區域規劃編制的試點,繼續抓好6個市縣規劃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組織部分地區研究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編制問題。要深入研究、逐步理清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之間的關系,加強三類規劃的銜接配合,使之形成合力。(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0 17:49: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和龙市| 买车| 海兴县| 琼海市| 焦作市| 赞皇县| 桦南县| 长子县| 奉节县| 庆安县| 友谊县| 桐庐县| 庆元县| 塔河县| 深水埗区| 抚远县| 隆化县| 敦煌市| 宝鸡市| 南部县| 郑州市| 阿城市| 思南县| 临邑县| 准格尔旗| 大余县| 穆棱市| 剑阁县| 成武县| 麦盖提县| 昌宁县| 长泰县| 北碚区| 桐梓县| 潜江市| 宁化县| 张家川| 荔波县| 杭州市|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