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新材料采用備受國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資金投入,新材料產業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也成為各地振興地方經濟發展重點支持的支柱產業。
1、新材料產業得到國家相關計劃重點支持
新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相關科技計劃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的發展得到了國家各相關科技計劃、產業計劃,如863計劃、973計劃、火炬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十五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專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的大力支持。在各項科技計劃中,新材料的投入占到總投入的15~30%。全國各主要省市也紛紛將新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振興地方經濟的重點領域,列入地方發展計劃。
2、新材料列入《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
2004年4月30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技部、
商務部聯合發布的2004年度《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進一步明確當前高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新材料為10大重點領域之一。今后若干年重點發展新材料包括:特種功能材料、環境友好材料、稀土材料、復合材料、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劑、高性能密封材料、納米材料、膜材料及組件、鎂、鋁、鈦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鋼鐵材料、油田化學品、造紙化學品、金屬多孔復合催化材料、金屬粉體材料及粉末冶金技術、高性能陶瓷結構材、表面涂、鍍層材料、特種纖維復合材料、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儲氫合金生物醫學材料等近30大類。
3、建立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力推進新材料成果產業化
從1995年起,為了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國家科技部開始籌建新材料產業基地。統計表明,到目前為止,科技部在全國的21個省市共計批準建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近40家。
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促進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例如,江蘇海門新材料產業基地是科技部批準的全國第一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形成特種鋼材、特種銅材、特種鋁材、電子信息材料、功能陶瓷、精細化工材料、功能紡織材料、玻璃鋼及醫用高分子復合材料產業化基地,新材料正成為海門一大支柱產業。2003年海門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集聚規模以上材料工業企業69家。2003年基地企業共實現產值72億元,銷售收入67億元,利潤3.9億元,利稅6.2億元億,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44.9%,利稅的51.6%,利潤的54.5%。
又如,國家火炬計劃廣東江門新材料產業基地,已形成了以紡織化纖新材料、特種化工和高性能金屬新材料、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學新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等為主的產業群,并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 2003年區域內共有新材料企業350家,從業人員4萬多人,實現產值12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配套和產業集聚優勢。該基地計劃到2010年新材料產業總值將達到1400億元,出口創匯總額達到34.5億美元,利稅總額達到250億元。
4、廣東新材料產業迅猛發展 規模居全國之首
進入21世紀,新材料產業已被全國多數省市列為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我國新材料產業正伴隨著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呈迅猛發展之勢。其中,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山東等省、市的新材料產業已走在全國的前列。現就所掌握的材料對這5個省市的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發展重點與近期目標分期作一概述。
2004年9月13日召開的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工作會議傳出信息,2003年廣東省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819.04億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12.71%。新材料產業規模躍居全國之首。
a、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方案,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
1999年6月,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第一經濟增長點,廣東省制定了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方案?!皩嵤┓桨浮贝_定了做大做強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和政策措施。并選擇了10項重點支持的新材料關鍵技術,引導和鼓勵形成石油化工新材料等12新材料產業群,優先發展專用塑料樹脂等16項新材料產業化項目和產品。
“十五”以來,廣東省的新材料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3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819.04億元,比2000年的390.6億元凈增428.44億元,三年間新材料產值年均增長30%,新材料產業規模名列全國之首。
b、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與重點
廣東省的新材料產業正在向功能化、智能化、高能化、高效化、精細化、高純化、復合化、輕型化和安全、方便、效益統一的方向發展。
根據《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十五”計劃》,廣東省以建設“乙烯深加工基地”帶動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先進電池材料、精細化工、工程塑料、精密合金材料、電絕緣高分子材料、高強抗阻燃纖維用原材料、超細粉體及納米材料、印刷電路板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材料等新材料?!笆濉逼陂g,重點支持和鼓勵發展稀土材料及應用、重交通道路瀝青工程塑料生產技術及裝備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子午線輪胎生產技術及原材料、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剎車材料及制品、超細粉體材料及納米器件、生物醫學材料及體內植入物和人造器官、電子專用材特種植物纖維材料和功能紙制品、復合超細短纖及系列化產品、重要產業用紡織品、高性能電池及材料、可降解農膜母料和農用新材料、新型墻體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新材料。
到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0%左右,新材料產業產值占廣東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16.6%。到2010年,力爭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2.9萬億元。
5、江蘇積極推進國家級產業基地建設,加速新材料產業集群
新材料是江蘇省重點發展的六大高新技術領域之一。為加快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推動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新材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江蘇省科技廳于2002年啟動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示范工程。近幾年來,江蘇省積極推進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新材料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市場容量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新材料,取得了顯著成效。
a、構建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促進新材料產業集群
構建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推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是江蘇省發展新材料產業的一大特色。1995年,江蘇海門被科技部批準為我國第一個火炬計劃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04年年底,江蘇省已建成國家級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12個,占全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的四分之一,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中獨占鰲頭。目前,新材料企業已在長江沿岸集聚,形成了沿江新材料產業帶。
b、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上述12個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已成為推進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這13個基地的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2.7億元。同年,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27.9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21.23%;全省高新產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789.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21.03%。沿江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集聚優勢凸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產品在沿江火炬帶聚合成團、遍地開花。2003年全省擁有高新技術特色基地24個,位居全國第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2004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預計將超過4168億元。
以無錫市為例,近年無錫市著力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先后建設了“國家863計劃江陰沿江新材料產業帶”、“國家863計劃錫山新材料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火炬計劃惠山特種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集聚479家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5家。截止2003年,四大基地實現銷售收入778.82億元,利稅105.22億元,新材料產業已成為無錫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c、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
根據江蘇省“十五”科技發展計劃和江蘇省高技術研究計劃指南,江蘇省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高性能金屬材料, 光電子通信材料,納米材料, 特種紡織材料, 新型復合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稀土材料,硅材料等新型材料。
上述新材料產業基地圍繞全省發展重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點發展領域。例如,海門新材料基地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特種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精細化工材料、功能紡織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高性能橡塑、特種陶瓷等8大新材料領域。
江陰重點培育光電子通信材料、特種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復合材料、精細化工材料和紡織新材料等五大新材料產業。
武進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紡織新材料、精細化工新材料、新型復合材料、新型金屬材料和納米材料五大領域。
常熟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基地形成了以氟化工材料、功能性橡塑材料及制品、特種紡織材料、特種高分子涂層材料。
江蘇省國家級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
序號 |
產業基地名稱 |
所在地區 |
批準年份 |
2003年
銷售收入
(億元) |
1 |
海門新材料產業基地 |
海門市 |
1995 |
67 |
2 |
江陰新材料成果產業化
基地 |
江陰市 |
2001 |
290 |
3 |
錫山新材料產業基地 |
無錫市 |
2002 |
65 |
4 |
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 |
宜興市 |
2002 |
160 |
5 |
南通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 |
南通市 |
2002 |
55* |
6 |
丹陽新材料產業基地 |
丹陽市 |
2002 |
80 |
7 |
國家火炬計劃吳江光電纜產業基地 |
吳江市 |
2002 |
82.8 |
8 |
國家火炬計劃常熟高分子材料產業基地 |
常熟市 |
2003 |
60 |
9 |
武進特種材料產業基地 |
武進市 |
2003 |
80.9 |
10 |
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 |
連云港市 |
2004 |
48 |
11 |
國家火炬計劃太倉特種功能新材料產業基地 |
|
2004 |
16 |
12 |
國家新型特種涂料產業基地 |
常州市 |
2004 |
28 |
6、北京依托雄厚科研力量,新材料產業迅速崛起
近幾年,北京發揮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優勢,注重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創新,新材料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化成效顯著,新材料已成為北京繼電子信息和光機電之后的第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年銷售收入接近300億元。
a、依托雄厚科研力量,注重自主創新
據了解,目前北京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新材料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中心等科研機構和基礎設施,承擔了全國近一半的有關新材料的基礎研究和科研開發計劃,取得的新材料領域國家科技獎超過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電子信息、稀土永磁、新型半導體、人工晶體、超導、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環境和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如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攻克高溫超導線材產業化關鍵技術,形成年產20萬米超導線材的生產能力;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LBD晶體獲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北京大學的釹鐵氮永磁材料作為原創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星恒電源的鋰電池和電解液產量全國第一;圣科鎵是全國惟一一家生產砷化鎵外延片的公司。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和中科光電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國家863計劃“氮化鎵基藍色激光器”重大項目,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室溫激射的氮化鎵基藍色激光器。去年,“國家新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落戶中關村永豐高技術產業基地。
b、新材料企業迅速崛起
北京新材料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傳統材料企業的改造帶來了機遇。例如,燕化集團正在積極籌建北京石油化工新材料工業園區;北京有色金屬總公司開始全面轉向新材料產業,相繼成立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靶材、電子焊料等新型材料;北京化工集團也開始重點發展精細化工和工程塑料新材料,實現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的轉變。目前,北京已有800多家新材料企業。
c、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與目標
根據北京市科委制定的北京新材料基地發展綱要和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北京市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03-2004年度)》,北京市重點發展四大新材料領域和20類新材料。四大領域是: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新能源材料;20類新材料包括: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單晶拋光片、化合物半導體材料、SOI硅材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稀土功能材料、非線性晶體、Bi系高溫超導線材、非晶合金帶材及制品、超微孔功能材料、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用正負極材料、納米晶軟磁合金、 納米材料改性高檔建筑涂料、 納米光催化凈化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高性能金剛石材料、高性能難熔金屬材料、介入性治療材料及介入支架 、人工關節和人工骨、材料先進制備、成形及加工技術等。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為北京新材料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機遇,“綠色、科技、人文”的奧運理念將使新型汽車材料、新型綠色建材及新型能源材料成為北京今后幾年新材料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今年,北京新材料銷售收入將突破500億元。到2010年新材料產業將成為北京高新技術支柱產業,新材料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