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減排23%,69座國家級綠色礦山…中國水泥工業的綠色基因如何體現?
在中國的崇山峻嶺、江河湖泊之間,鑲嵌著上千座大小不一的水泥廠,它們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肩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長...水泥廠緊跟著時代的需求,也逐步從昔日城市的創造者、大自然的“破壞者”,變成為了大自然與民眾美好生活的守護者。
時下之景的呈現,是水泥行業漫漫十年綠色征途的回報。
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代春風為中華大地帶來了一片芬芳盛景,隨后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中國水泥工業也由此而興。不過,在國內水泥工業大力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特別是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扒缣煲簧砘遥晏煲簧砟唷笔悄莻€時代水泥廠的真實寫照。
水泥誕生之初無疑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由于石灰石煅燒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燃料,加之燃料燃燒,石灰石煅燒過程中會產生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并帶來難以計數的二氧化碳排放,水泥工業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
時間來到2012年,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現代水泥工業被賦予“生態、環保、綠色”的新內涵;2013年,“大氣十條”正式出臺,打響了藍天保衛戰的第一槍。在此背景下,彼時的水泥工業開始大刀闊斧推進自我革新、產業轉型升級,為行業發展注入環?;?。
1、污染物超低排放
如果給水泥行業的環保進程畫一條線,那么2013年新出臺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算得上一個里程碑。
彼時,綠色工廠、花園式工廠已經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水泥企業想要打造成綠色現代工廠,在無組織排放環保方面依然有大量短板需要補足。而該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水泥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顆粒物的無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限值顆粒物 0.5 mg/m3,為水泥企業建設花園式工廠提供了驅動力。
為此,水泥企業在治理無組織排放方面深入研究,大量降塵措施被應用到生產環節。如加強管道密封,采用無人裝車發運,礦山、料庫等揚塵點加裝收塵降塵裝置,車輛進出廠安裝噴淋系統等等,無組織排放問題得到根本上解決,極大的提升了廠區環境。
車輛進出廠噴淋清洗降塵系統
以無人發運為例,當前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開始采用機器人裝車系統,轉變了包裝發運依靠人工作業的傳統模式,所有水泥、熟料裝車全部在負壓密閉空間內完成,以往水泥廠最頭疼的發運車間無組織排放問題迎刃而解,更保障了員工身體健康,避免了職業病危害。
水泥廠機器人裝車系統
此外,上述標準對水泥工業三大污染物(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了大幅度調整,執行標準遠遠嚴于以前。
以氮氧化物為例,執標準由原來的800mg/m3調整為400mg/m3(重點區域320mg/m3)。根據該標準,我國粉塵排放已經達到歐洲國家平均標準或許可證限值水平(重點地區達到歐洲最嚴格標準,較美國最新標準寬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嚴于歐洲、日本等絕大多數國家標準,僅略寬于美國最新標準(重點地區達到國家最先進的污染控制水平)。
當時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本次調整才算真正的為水泥企業氮氧化物排放戴上了緊箍咒”。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國內水泥工業掀起了一陣脫硝和電改袋熱潮。
不過,水泥工業的大氣治理力度遠不止于此。2016年,超低排放一詞開始在水泥行業出現,并逐步被業內所重視。緊接著,各地水泥工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逐步收緊,多數省市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已嚴控至10mg/m3、35mg/m3,100mg/m3,這一標準已經較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排放標準嚴格了數倍有余。
目前,處在重點區域的水泥大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在開展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不僅出臺超低排放地方指標,也有水泥企業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并達到了超低排放標準。
整體來看,水泥工業污染物治理成效明顯。據去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和2007年相比,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其中,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少了23%。
2020年,生態環境部下發《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積極服務落實“六?!比蝿?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水泥超低排放的要求。業內人士表示,超低排放作為水泥行業綠色發展的必然,下一步將大力推進。
2、水泥窯協同處置
水泥窯協同處置是近年來水泥工業提出的一種新的廢棄物處置手段。它是指將滿足或經過預處理后滿足入窯要求的廢棄物投入水泥窯,在進行水泥熟料生產的同時實現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置過程。
2013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鼓勵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固體廢棄物。隨之,各省政府單位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危廢、生活垃圾等。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備受青睞的情況下,水泥窯協同處置成為了水泥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
且,水泥窯協同處置也成為一個水泥工業向民眾展現全新自我的機會。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危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為化解垃圾圍城問題帶來巨大幫助。
打造無廢城市,讓水泥廠成為城市伴生產業逐漸成為越來越多水泥企業的共識。資料顯示,2015年以前,我國水泥企業中僅有16家獲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而截止2019年底,具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資質的水泥企業75家,投產涉及到共171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危廢資質能力(不含生活垃圾、污泥、污染土等)達463.85萬噸,覆蓋的省份由2017年的16個升到了27個。
目前來看,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推廣為改善民眾生活環境帶來極大的幫助,并使水泥廠變身城市伴生產業,成為城市綠色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花園式工廠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春去秋來之際,漫步于現代花園式水泥廠,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一山一水,目之所及,皆是風景。而放在十年前,沒人敢想象這是置身于水泥廠所看見的畫面。
人們之所以稱現在的水泥廠為花園式水泥工廠,意味著當前水泥廠廠區綠化率很高,工廠環境優美,沒有污水、空氣優良的可以媲美花園。
以堯柏集團為例:近年來,堯柏集團投資近億元用于各子公司花園式工廠建設,聚焦“綠化提升改造”目標,著力打造“廠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綠色生態景觀。勉縣公司被表彰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洋縣、花溪等公司每年都要迎接多批中小學生的參觀見學。
華潤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在封開投資建廠,一不小心喜提了個“風景區”——亞洲第一長“皮帶廊”在群山中穿行而過。登高望去,一根藍色綢帶蜿蜒盤錯在一片汪洋碧波中,裊裊云霧與蒸騰起的氤氳之氣更是增添了幾分仙氣兒。據說,此地已成了華潤水泥員工團建的首選之地,畢竟這景色比起三山五岳絲毫不遜色。
還有池州海螺分廠,這座建設在升金湖景區內的水泥廠,隨著辦公區、生活區和廠區環境的不斷治理,截止目前,公司棲息的野生動物和鳥類達四五十種,冬天在此越冬的鳥類多達十幾種,大多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和國家“三有"保護鳥類,企業也是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區。
池州海螺
池州海螺廠區內的野生動物
如今,水泥廠的花園式工廠建設正從點上開花到面上連片,將自身工業融于整個自然生態。如葛洲壩水泥已將礦區環境恢復融入鶯河二庫、“醉美鶯河”度假區、張自忠紀念園等景區,協同打造宜城市河東片區旅游景觀帶,形成了綠樹環繞、礦在景中的生態景觀。
4、打造綠色礦山
礦山資源是水泥企業生命線的源頭,養護好源頭活水,才能維持水泥企業的體態健康。近年來,水泥企業深刻認識到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
在2021年1月自然資源部發布的“關于將河北華奧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蔡家營鋅礦等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公告”中,2020年共有301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其中,水泥企業礦山共有69家。
當然,資源高效、節約、精準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并重,是綠色礦山的典型特征。近兩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水泥企業開始逐步打造并完善智慧礦山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礦山資源高效綜合利用。
據了解,海螺集團實現了對真實礦山整體數字化再現及各生產要素的智能組合。通過建立礦山三維數字化模型,依據各個部分資源量和品位分布,制定中長期開采計劃,對礦山石灰石進行合理搭配,精準配礦;通過在線質量分析和生產自動配礦、對入堆場石灰石質量實時在線檢測等手段,從源頭上對原料品質進行把控,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5、低碳循環發展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新時代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水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性產業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且不容忽視。一直以來,水泥行業緊跟國家政策走向,敢為人先堅持落實“循環經濟”,倡導社會大眾力行“減碳生活”,以獨特的創新方式詮釋了減排事業的意義與責任。
如:海螺集團積極行動,大膽作為,著手開展水泥窯碳捕集純化工作。2018年10月31日由海螺建設的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成功投運。該示范線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業首開碳捕捉利用實現產業化的先河,對推進我國乃至世界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有著深遠的示范引領意義。臺泥集團在同年研制的兩款碳循環“蝦紅素”商品,據了解一公斤的蝦紅素紅藻能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
海螺碳捕捉項目
當前,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水泥行業一如往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義不容辭。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鄙鷳B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則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過去的十余年時間里,國內水泥行業環保事業方面不遺余力,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水泥行業也將繼續“不忘初心”,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奉獻力量。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