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 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
2021年,世界先后經歷了德爾塔病毒危機、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以及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危機等,對全球治理構成了空前的挑戰。
年終歲末,歐洲再陷能源危機。12月21日,天然氣價格單日飆漲超20%,而在之前的一個多月前,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天然氣期貨已經走出了七連漲的驚人漲勢,近一年的累計漲幅超729%。另外,歐洲電價也處于瘋漲狀態,累計漲幅達到了6至10倍。業內專家表示,如果漲價勢頭繼續,最壞的情況可能引發“市場危機”。
2021年,被稱為氣候變化和能源領域的轉折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助理所長陳剛看來,格拉斯哥氣候峰會致力于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化石能源的同時,全球戲劇性地經歷了一場能源供應危機,傳統能源如煤炭、天然氣、石油的價格暴漲,致使眾多國家遭遇了空前的能源短缺問題。削減化石能源使用的初衷是正確的,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操之過急,還可能造成嚴重的能源危機。
在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上,12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對此,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表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要充分考慮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基本國情,通盤謀劃,先立后破,不能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還要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要防止把任務簡單地層層分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2月11日舉行的“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能源產品在轉化為原料的過程中,并非100%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一般是20%排放,80%轉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統計上要分開計算,管理部門要考核,這些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長期以來,煤炭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長期在60%以上,火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0%以上,發電量占比超過60%。在我國電力裝機結構中,50%左右都是煤電。中央控制能耗是為了追求高質量發展,到了地方上卻演變成了拉閘限電,反而影響了經濟增長。“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意味著煤炭供應將得到保障,煤炭價格高企的局面將得到解決。
業內專家認為,“十四五”時期,煤電規模及發電量有新增空間為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爭取了時間。后續要深挖存量煤電節能潛力,進一步削減落后煤電機組。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抽水蓄能等多種儲能方式,增加整個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認為,“多能互補是統籌協調煤炭等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優化利用的有效方式,對于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和提升用能經濟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深層次含義就在于整合煤炭等化石能源資源與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通過異質能源子系統間的協調規劃、優化運行、協同管理、交互響應和互補互濟,在滿足系統內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時,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能源的生產與消費也應進行精細化管理,在統籌能源供應“安全、經濟、低碳”目標的前提下,科學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2022年怎么干?寧吉喆近日表示,在能源安全方面,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加強煤炭、電力、天然氣等供應保障。并加強精細化用能管理,重點調控高耗能低水平企業用能,對標能效標桿水平,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有序實施改造升級,推動全社會加強節約用電用能等,需要先立后破,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
碳達峰、碳中和是未來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需要解決好“立什么”“破什么”的問題,需要中國經濟社會系統性的全面變革。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