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江蘇水泥工業現狀分析和可持續發展基本思路

江蘇省發改委 · 2006-01-07 00:00 留言

    水泥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為全面了解水泥工業發展現狀,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積極推進結構調整,不斷創新發展模式,今年7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對全省水泥工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根據258家被調查企業提供的基礎數據,結合統計信息,經初步匯總和研究分析形成本報告。

    一、發展現狀 
    據省統計局《2005江蘇統計年鑒》,2004年末,全省水泥生產企業279家。本次調查匯總的水泥生產企業共有258家(其中省統計局名單以內的240家,名單以外的18家),既包括自產水泥熟料及商品水泥的企業,也包括以外購熟料為原料通過粉磨加工生產商品水泥的企業,未包括僅生產水泥制品的企業。被調查的258家企業2004年生產水泥7608萬噸,占省統計局公布數據7993萬噸的95.2%,表明調查數據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反映全省水泥工業發展現狀。

    (一)全省水泥工業較好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水泥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原材料保障。1978年全省水泥產量僅444萬噸,1990年也僅1533萬噸。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結構、需求結構的不斷調整,全省水泥產量雖然在“九五”時期曾經一度徘徊,但總體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相繼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分別越過2000萬噸、3000萬噸、4000萬噸臺階,繼而于“十五”前四年分別達到5000萬噸、6000萬噸、7000萬噸和8000萬噸規模。預計2005年可能逼近9000萬噸。全省水泥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相應由1978年6.81%上升到“八五”時期7.57%、“九五”時期7.72%和“十五”前四年8.20%。 
    全省水泥工業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水泥工業發展規模、結構,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房地產業發展速度密切相關,存在較高水平的“正相關”關系。 
    1.水泥工業伴隨國民經濟同步發展。1978-200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42%,水泥產量年均增長11.76%,地區生產總值每增長1%(可比價),水泥產量增長0.95%。由于水泥工業屬于基礎原材料產業,涉及礦山開發,項目建設周期較長,產業轉型比較緩慢,因此1991-1995年和2001-2004年,水泥增幅曾一度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但從較長周期來看,水泥工業與國民經濟仍保持基本同步的發展規律(1991-200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04%,水泥產量年均增長11.61%,彈性系數為0.83)。 
    2.水泥工業適應全社會投資增長。1978-2004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75%,同期水泥產量年均增長11.76%,投資每增長1%,水泥產量增長0.48%。1978-1990年彈性系數為0.41,1991-2000年為0.49(其中1991-1995年為0.58,1996-2000年為0.25),2001-2004年為0.83。 
    3.水泥工業受房地產開發直接影響。1990年以來,全省房地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大,由1990年12億元,增加到2004年1270億元,年均增長39.76%,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由1990年3.29%上升到2004年18.60%。前14年,房地產投資每增長1%,水泥產量增長0.31%。  

    (二)全省水泥工業逐步顯現“發展中調整、調整中提高”的基本態勢。 
    水泥工業兼有采掘、加工的特征,具有運量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特點。依托礦產資源、交通條件,兼顧不同地區市場需求,調整空間布局,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裝備水平,是水泥工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調查顯示,全省水泥工業空間布局結構、產業組織結構、技術裝備水平及其內在結構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1.空間分布結構。水泥工業主要依托礦石原料產地,空間布局基本合理。江蘇省水泥原料石灰石資源主要分布于南京、鎮江、徐州以及無錫宜興、常州溧陽和金壇、淮安盱眙等少數地區。調查結果顯示,全省現有各種水泥窯(立窯、旋窯)370座,水泥熟料生產能力8223萬噸;南京、鎮江、徐州、無錫、常州、淮安等六市擁有熟料產能6756萬噸,占全省82.16%,其中立窯產能2528萬噸,旋窯產能4229萬噸,分別占全省79.57%和83.79%。 
    2.技術裝備水平。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全省水泥熟料生產工藝干法化、設備大型化趨勢加快。(1)調整窯型。據調查,全省現有立窯302座,產能3176萬噸,旋窯68座,產能5047萬噸。(2)改進工藝。全省水泥熟料生產加快采用新型干法工藝,現有新型干法旋窯48座,產能4819萬噸,分別占全省旋窯總數和產能的70.59%和95.48%。(3)提高單窯規模。由于歷史、工藝等方面原因,全省現有立窯單位產能僅10萬噸。近幾年來,通過淘汰落后,采用新型干法旋窯設備,旋窯單位產能已提高到74萬噸。新型干法窯中,日產2000噸以上、5000噸以下的旋窯19座,產能1808萬噸,平均95萬噸;日產5000噸以上的旋窯13座,產能2560萬噸,平均197萬噸。 
    3.產業組織結構。在1992年宏觀調控和2004年新一輪宏觀調控的推動下,通過積極貫徹國家水泥行業發展政策,借鑒外地經驗,單純依賴價格競爭的局面有所扭轉,兼并聯合的步伐有所加快,產業生態趨于優化。調查顯示,水泥粉磨企業發展迅速,較好地處理了水泥熟料大規模集中生產與商品水泥需求分散的矛盾。2004年末,全省獨立水泥粉磨企業64家,占全省25%,產能3616萬噸,占全省磨機能力27.3%,主要分布于資源貧乏、市場需求旺盛的地區,其中蘇州、無錫、南通等三市獨立粉磨產能占全省64.2%。水泥生產“長流程”、“全能型”單一生產模式正在向“短流程”、“專業型”方向轉變。  

    二、發展環境和主要矛盾 
    (一)發展環境。 
    通過深化改革,全面落實宏觀調控措施,發揮市場自主調節作用,全省水泥工業發展環境漸趨好轉,盲目投資、過速發展等不良傾向得到有效遏制,淘汰落后、購并重組步伐繼續加快。 
    1.市場秩序趨于好轉。自200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以來,經過宏觀調控,不顧市場、資源等外部條件,違反規定盲目投資,大規模新建、擴建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違法生產的現象基本得到抑制,為下一步水泥工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 
    2.產業政策更加完善。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的原則,部分地區陸續制定水泥工業發展規劃,調整空間布局;全省重點支持在有資源的地區建設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項目,鼓勵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方式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現有立窯以及其他落后工藝,嚴格禁止新建、擴建機立窯、干法中空窯、立波爾窯和濕法窯水泥項目;嚴格水泥項目用地預審、環境評價和生產許可管理,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 
    3.發展目標更加清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議》還特別指出,“原材料工業要根據能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要加強對重大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的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和信息引導,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二)主要矛盾。 
    目前,全省水泥產量約占全國8.2%,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但今后一個時期,水泥工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也面臨原料供給、技術裝備、廠址布局等突出矛盾。 
    1.原料供給。全省水泥生產所需輝綠巖、閃長玢巖等保有儲量雖居全國第一位,但所需主要原料灰巖資源總量較少、分布不均。基礎儲量約14億噸,其中南京地區占40%。資源貧乏地區以及缺乏礦山的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將長期面臨原料供給的嚴重制約。 
    2.技術裝備。被調查的258家水泥生產企業仍有立窯302座,熟料產能3176萬噸,分別占全省81.6%和38.6%;新型干法窯中,日產2000噸以下的仍有16條,占新型干法窯總數的1/3;全省13250萬粉磨加工能力中,直徑3.8米以下的中小規格粉磨機械加工能力達7916萬噸,占59.7%。淘汰技術、落后工藝、低效裝備將嚴重制約水泥工業健康發展。 
    3.廠址布局。現有258家水泥生產企業中,部分企業位于城郊或城鎮居民密集居住點。由于建廠時間早、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加之城鎮范圍擴大,環境生態矛盾日漸突出,布局有待調整。在加快搬遷改造步伐的同時,對設備十分落后、污染特別嚴重、不具備搬遷條件和搬遷改造價值的企業,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依法關閉。  

    三、主要任務和基本原則 
    “十一五”期間,水泥工業肩負著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重要原材料的重任。《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明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二O一O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的基本思路》和“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十一五”時期全省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 
    根據中央《建議》和省《“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確定的目標,我省礦產資源儲量、分布特征以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的水泥需求彈性系數,結合產業結構轉型(主要指提升服務業比重,發展現代物流等)、投資結構調整(主要指提高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比重,建設新農村等)對水泥工業發展產生的直接影響,初步預計“十一五”期間全省水泥產量年均增長率需達到8%左右,2010年達到1300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8%。 
    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水泥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一主線,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有效實施宏觀調節,優化空間布局,提高行業組織程度、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加快優勝劣汰,逐步走出一條產品質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競爭能力強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水泥工業發展道路,為實現“兩個率先”目標提供有力的材料保障。 
    水泥工業屬于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市場配置能力較強的領域。為努力實現水泥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后一個時期,要切實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充分尊重客觀經濟規律,以有效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為目標,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支持各種生產要素在產業政策指導下向礦產資源富集地區有序流動,向商品水泥需求量大的地區適度流動。 
    2.堅持科技進步。按照高起點、專業化、大批量、高效益的方針,以窯型改造、工藝轉換為重點,支持各類企業積極引進、開發和利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裝備,加快發展特種水泥,提高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3.堅持循環發展。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突破口,提高資源總體利用效率,控制灰巖資源消耗速度,加大工業廢棄灰渣利用力度,減輕環境負擔,改善水泥工業發展生態。 
    4.堅持對外開放。在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裝備、管理經驗和資本的同時,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省外灰巖和水泥熟料資源,加快“走出去”步伐,著力化解礦產資源供給的約束。 
    5.堅持分類指導。根據水泥工業發展規律,及時調整產業準入標準,有效調控產業發展方向、速度、結構,著力助大做強,鼓勵資產重組、收購兼并,提高水泥熟料生產產業集中度,優化行業組織結構。

    四、發展目標和主要措施 
    全省水泥工業已經具有較大規模的存量,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張,部分增量正在形成。今后一個時期,要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努力實現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提升技術、降低消耗、減輕污染、增加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堅持內需為主,有效調控總量。 
    水泥工業受到資源分布、運輸條件、能源供給的直接影響,具有單位能源耗費多、運輸成本高的特點,根據我省實際,需要實行內需為主的政策導向。被調查的258家企業2004年商品水泥市場分布為省內銷售80.6%,省外銷售17.4%,出口國外1.1%(其中外資企業出口占全省79.7%,出口的外資企業均地處蘇南),企業自用0.9%。從“十一五”時期全省經濟發展和房地產開發對水泥的需求,國內外水泥價差巨大對水泥市場分布的影響來看,如不及時加以政策引導和適度控制,全省水泥總需求極易突破15000萬噸,能源、灰巖資源以及交通條件等勢必難以支撐。 
    要嚴格控制對外出口。認真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嚴格限制水泥出口,減少能源輸出。 
    要適度控制省外銷售。除礦山資源比較豐富、當地需求較小的地區可適當兼顧邊界地區外省市需求外,其他地區尤其是礦產資源匱乏的地區,要優先保障本地需求,并嚴格控制以省外市場為主、通過“擴徑改造”簡單復制擴張能力的建設項目,逐步縮小省外銷售比重,力爭降至10%以下。 
    要嚴格外商投資管理。積極支持外資收購兼并現有水泥企業,發展特種水泥。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相關政策,嚴格限制外資新辦水泥生產企業,布置新點,特別是嚴格控制興辦以出口為主的水泥熟料及粉磨加工項目。 
    (二)積極優化空間布局,努力調整地區結構。 
    目前,全省水泥產量蘇南地區占68.0%,蘇中地區占11.9%,蘇北地區占20.1%,與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不盡適應。為滿足不同地區水泥需求,要積極調整水泥工業空間布局。 
    要規劃建設熟料生產基地。在灰巖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按照規劃分步建設日產5000噸級以上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積極創造條件依托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燃煤發電企業及重點工業園區大型熱電聯產企業,結合“三廢”資源綜合利用,建設以消納廢渣為主的水泥項目。 
    要有序發展粉磨生產企業。蘇中地區缺乏資源,產能(水泥及熟料)偏小,可根據沿江開發進程和水泥需求變化,以滿本地需求為目標、總量平衡為前提,有序、適度地興建水泥粉磨項目。蘇南、蘇北資源比較集中,產能總體較大,除規劃建設大規模、高水平熟料生產基地外,缺乏資源的縣(市),要結合城鄉總體規劃調整和產業布局調整,嚴格控制產能擴張,確有必要適度發展的,可通過現有小型企業異地搬遷或就地改造,有序發展粉磨項目。 
    (三)提高技術水平,促進資源節約。 
    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加快淘汰落后,是化解資源、能源約束,保障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要大力采用新型干法工藝。在嚴禁簡單“擴徑改造”、加快淘汰302座立窯的基礎上,積極采用大型窯外分解新型干法工藝,代替立窯和其他回轉窯,力爭2010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例達到80%以上,提高20個百分點。 
    要積極采用高效制備系統。推廣使用立磨或輥壓機終粉磨生料制備系統,采用輥壓機和鋼球磨匹配的半終粉磨系統磨制成品水泥,提高水泥生產粉磨效率。 
    要積極發展特種水泥產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特殊礦產資源,發展速凝水泥、彈性水泥、廢渣水泥以及服務于市政、交通等領域的可長草水泥、可導電水泥和夜光水泥等新產品。 
    要大力實施能量系統優化工程。水泥工業屬高耗能工業,要積極開展清潔生產示范和推廣工作,通過優化系統設計、加快技術升級和改善現場管理,努力使能源系統效率達到全國同行業先進標準,力爭全省商品水泥平均標煤消耗降低20%左右。 
    (四)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購并重組。 
    調整和優化全省水泥工業組織結構,提升產業組織水平,是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 
    要積極推動水泥生產企業購并重組。在積極規劃建設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的同時,引導、鼓勵大型骨干企業與現有中小型企業開展股權購并活動,建立熟料集中生產與粉磨分散加工的分工體系。鼓勵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實施受托管理、受托經營。 
    要積極推動不同行業之間產業聯合。根據建設“綠色江蘇”、“生態江蘇”的總體要求,圍繞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水泥生產企業與鋼鐵、電力等行業建立產業聯系,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力爭使煉鋼廢渣、電廠粉煤灰等廢渣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五)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根據依法行政、服務企業、促進發展的要求,努力改善行政管理,提高服務效率,促進水泥工業健康發展。 
    要調整國有資產監管政策,有序退出劣勢企業。根據“有進有退、進退有序”的原則,及時調整水泥行業國有資產分布,原則上只對大型熟料生產企業持股,保持控制力。對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競爭能力較差、發展前景不明的中小型國有水泥企業,原則上要主動關閉,確需保留的,要以掛牌、拍賣、協議出讓等方式向大型企業依法轉讓,促進企業重組。 
    要調整電力資源配置政策,有效控制劣勢企業。對未按國家規定及時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設備,繼續生產淘汰產品的企業,依法采取停供措施,限期淘汰;對單位產品能耗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的企業,實行限供措施,限期更新;對技術裝備先進、產品質量高尤其是生產特種水泥的企業,實行優先供給、保障供給,促進發展。 
    要調整政府采購準入政策,嚴格限制劣勢企業。依照《政府采購法》和環保法規,將污染排放是否達標、資源消耗是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等作為參加政府采購的準入條件,不符合標準的不予通過資格審查。 
    要調整土地利用規劃政策,及時淘汰劣勢企業。對地處城區、城郊以及城市規劃范圍的劣勢水泥企業,采取調整土地用途、限期搬遷或關閉等措施,促進劣勢企業“退二進三”。 
    要充分發揮行政服務作用,引導企業自覺調整。及時制定水泥工業發展規劃,細化水泥工業發展規模、結構、速度等主要目標,完善產業空間布局、企業組織結構、產業核心技術準入條件,發揮規劃引導作用。定期編發水泥工業發展報告,揭示水泥工業發展動態、變化趨勢,發揮預警矯正作用。及時公布水泥工業發展動態,發布項目核準信息,并通過網上調查、問卷調查、專家調查等方式,對全行業投資動態、投資傾向、投資效果等進行分析匯總,發揮政務信息共享作用。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0 17:28: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黑水县| 沙田区| 灵宝市| 高密市| 堆龙德庆县| 横峰县| 边坝县| 兴隆县| 霸州市| 祁东县| 隆子县| 神木县| 华亭县| 乌苏市| 大厂| 融水| 米泉市| 沙湾县| 陆河县| 鹤庆县| 兴义市| 南岸区| 双鸭山市| 大庆市| 青浦区| 巴林左旗| 通化县| 闽清县| 铜山县| 黔西| 柳江县| 双桥区| 山西省| 泸州市| 克山县| 乐亭县| 拉萨市| 海林市| 雅安市|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