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業命門何在
當“水泥業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之后,不少人又紛紛舉起了“戰旗”,準備一統江湖。于是,江湖盛傳水泥業的第二春要靠整合,但如何整合才不會兩敗俱傷,才不會把個好端端的第二春搞成南柯一夢是否被眾帥考慮再三呢?不少企業盲目擴張,不但沒有真的增強了自身的實力,反而分散了自身的凝聚力,最后不是落得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就是“自身難保,改嫁他人”。要知道,做強不是一味的做大,換言之,做大不一定就能做強。面臨水泥業國內戰火紛飛,一片混戰,外來大軍也開始搶占地盤的局面,我們的仗該如何打,究竟是不是我們的經也要讓外來的和尚搶著先念了呢?
那么,水泥業自身是不是有著某種看不見的規律曾經被我們忽視了,以至于出現今天“僧多粥少”的局面?答案是肯定的。水泥業自身的規律又是什么呢?是什么在無形中左右著我們行業的生死存亡呢?那就是市場。
眾所周知,水泥業是周期性很強的行業,市場的周期性特征使得水泥行業的景氣度、利潤等變化與宏觀經濟指標,如利率、GDP、固定資產投資等高度正相關。那么,在宏觀經濟周期往下的情況下水泥業的利潤將隨之下滑,投資時就應該非常謹慎,尤其要充分考慮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以及政策效應的滯后性。同時,周期性行業還具有投資周期長,新項目開工投產時間不確定,一定時間段內價格由供應量變化主導等特點。
1995年以前,水泥還屬于緊缺品,統配的味道濃重,而且規模較小,故水泥業的發展相對固定資產投資來說滯后性較為明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市場化步伐的加快,水泥業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多的依賴于市場需求的變化。伴隨著民營資本的介入,立窯虎視眈眈而新干線工期縮短,水泥產量增速加快,水泥業的景氣周期也在逐漸縮短。然而,大部分企業似乎并沒有意識到整個行業發展環境的變化,還在不斷的擴大產能,使得水泥的產量增長由以前相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滯后變為了大大提前,并遠遠超出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與此同時,加上煤電等相關行業價格的周期性上調,于是乎當年熱熱鬧鬧的水泥業加速進入了封凍期。所以,忽視市場需求,盲目上新線,產量增長過快致使消化期延長是導致水泥業一片蕭條,水泥庫存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10月份,全國水泥庫存余額為133.90億元,同比增長14.90%,比9月份增加了2.45億元。)如果當初我們意識到水泥行業市場周期性特征的重要性,就不會出現今天不降價等死,降價找死,最終導致無數小企業面臨倒閉,不少大企業也囊中羞澀的局面了。
市場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行業的發展,當市場需求趨于飽和時還盲目投資建設,無度的增加產能,勢必會庫存積壓,現金流出現問題,影響企業的發展。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自身乃至整個行業存在的弊病時,也就達成了“水泥業的整合時代已經到來”的共識,希望通過整合在進一步壟斷自身所在區域市場的同時擴大規模開拓新市場。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種解決目前狀況的良方,但整合也要因地因時制宜。盲目的擴張就如同一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收養了一個有病的孩子,不但家庭狀況沒有改觀反而更加惡化。需要指出的是,孩子不是不能收養,病孩更不是要不得,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狀況決定收養一個怎樣的孩子,要充分考慮那個孩子給家庭帶來的是什么,家庭又能給予他什么。這就好比我們玩拼圖,找對了與手中插片想對應的那一片才能連為一體,如果找錯了對象,縱使擺上一地也始終不能聯成一片,無法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所以說,企業的發展應該在尊重市場的基礎上,瞄準時機找對方向。盲目的搞生產最終很容易難產,而盲目的吞噬最終很容易消化不良。不要規模上去了,利潤下來了,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為,不要打著腫臉充胖子。
武林紛爭,高手過招,誰先看出了對方命門所在誰就贏得了先機,水泥企業之間的混戰也是一樣,不同的是誰先意識到并把握住市場這個敵我共同的命門,誰就贏得了先機。目前,水泥業的集中度還較分散,市場要求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這也為水泥業自身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行業內的整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會成為大趨勢。如果能順勢而為,真正把尊重市場規律當作企業發展的基礎、前提、風向標,企業才會真正發展壯大,水泥業才能真正迎來第二春。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