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通過低端產能淘汰和整合形成3條日產萬噸新型干法生產線
徐工集團混凝土高端裝備智能化項目加強科技創新,搶抓發展機遇,市場銷售持續火爆。
位于東湖醫學創新港的細胞治療藥物產業創新中心項目。
華恒智能機器人生產線。
徐州鑫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徐州是江蘇省唯一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產業是徐州老工業基地的典型產業,是江蘇省唯一肩負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老工業城市振興雙重任務的地區。十九大后,市委、市政府堅持用新發展理念統攬全局,樹立了“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發展戰略,從產業、城市、生態、社會“四個轉型”入手,全面推動傳統產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走出了一條生態轉型的成功之路。作為國家級老工業基地,“十四五”時期,徐州的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現代工業體系如何建設?
4月18日,徐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新發展階段,徐州應該瞄準主導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方向,推進觀念、產品、企業、產業布局、增長方式轉型,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努力實現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的新跨越,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
升級傳統產業優化存量
王偉介紹,徐州是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1953年,隨著新中國首個五年計劃實施,徐州工業建設全面展開,涌現出徐州重型機械廠、徐州煤炭礦務局和基建局等生產經營單位。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徐州的年均煤炭開采量在2000萬噸以上,曾經有大小煤礦300余座。鼎盛時期,徐州市為全省貢獻了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電力和40%以上的鋼鐵建材,為江蘇乃至華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與此同時,作為全市的支柱產業,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五大傳統產業在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全市產業結構偏重、“煤炭型”能源結構突出等問題,影響了生態環境,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污染排放看,五大行業主要存在煤炭消耗多、廢氣排量大、產污環節多、間接污染嚴重、治理水平低、治污投入不到位等問題。從產業質態看,五大行業企業數量多,但規模普遍較小,工藝設備落后,產品較為低端。從空間布局看,數量眾多的重污染企業位于徐州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口,極易造成城區空氣污染。面對嚴峻的形勢,從2018年開始,徐州市對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行業進行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對化工產業開展安全環保專項整治。
鋼鐵、焦化、水泥、熱電行業由115家壓減至36家,化工行業由365家壓減至71家。鋼鐵形成“兩企三點”生產格局,焦化形成“一園兩企”產業布局,水泥打造形成了綠色智慧建材產業園區,熱電實現了大機組15公里半徑落后機組全面“關停改燃”;化工入園率達到70%以上,邳州、新沂兩個化工集中區列入省級園區名單,睢寧、賈汪兩個化工集中區取消定位。
通過低端產能淘汰和整合,五大行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向精細轉化,從松散向集約轉化,實現了根本性轉變。鋼鐵行業煉鐵、煉鋼產能從1819萬噸和1764萬噸壓減到882.7萬噸和910萬噸,分別下降51.5%和48.4%,裝備水平全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實現優鋼特鋼突破。焦化行業焦炭產能從1611萬噸壓減至796萬噸,下降50.6%,全部實現余熱余壓綜合利用,產業鏈延伸達到國內頂級水平。水泥行業粉磨產能減少2452萬噸,下降44.9%,熟料形成3條日產萬噸新型干法生產線,位居世界領先水平。熱電行業9家小熱電機組關停、改燃,燃煤電力機組規模全部達到30萬千瓦以上。
壯大新興產業做大增量
市委、市政府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四新經濟”,加速推進增量提質。連續四年出臺推進方案、分產業排定重大項目、分類別制定重點任務,形成了配合緊密、協調聯動的推進機制。經過幾年的努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徐州發展的靚麗名片,規模、質量、影響力都實現了全面提升。
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競賽活動中,徐州工程機械集群脫穎而出,取得了優異成績。集成電路與ICT產業在裝備、材料等細分領域行業領先,影速光電光刻機、魯汶儀器磁存儲刻蝕機等一批半導體自主研發設備填補國內空白,鑫晶半導體12英寸大硅片通線量產。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發展態勢強勁,中能硅業、協鑫硅材料等新能源制造企業技術優勢突出,恩華藥業獲批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2020年,全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幅達21%,高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幅12個百分點,產值占比達到41.4%、同比提升5.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46.6%、同比提升6.5個百分點。
徐州產業轉型的力度和成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典范,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徐州市通過了全國唯一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復審,鞏固了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地位。先后獲批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智慧城市等一大批試點示范,兩次獲批省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
實現倍增發展,我們的底氣在哪
經過幾年的努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徐州發展的靚麗名片,規模、質量、影響力都實現了全面提升。著眼“十四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25年,實現GDP超過1萬億、工業總產值和應稅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的“三個一萬億目標”。站在全國看徐州,我們還能否在拼搶市場的競爭中取得先機?王偉認為,面對新發展格局,徐州“有困難”“有挑戰”,但也“有信心”“有底氣”,實現倍增發展。
底氣之一,是國務院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徐州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將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列入全省“1+3”功能區布局中的一個獨立板塊,專門出臺文件予以支持。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徐州重要節點城市的地位更加凸顯。
底氣之二,是良好的發展基礎。一大批“765”重大項目深入實施,規上培育成效顯著,為工業經濟加速增長提供了強力引擎;高鐵樞紐加快構建,淮海國際陸港、綜合保稅區等平臺支撐有力。
底氣之三,是濃厚的發展氛圍。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保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戰略定力,尤其通過產業轉型升級,眾多歷史性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王偉說,“十三五”初,全市確定了“6+6”產業發展體系,就是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六大傳統產業;為了聚焦重點,進一步轉變為“4+6”,就是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六大傳統產業;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生了質變,最終形成了目前的“6+4+N”。
“6+4+N”現代產業體系中,“6”就是培育壯大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材料、節能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4”就是創新發展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鋼鐵冶金、綠色化工、建筑建材四大傳統優勢產業,“N”就是搶灘布局一批特色產業。
王偉說,市委、市政府正在實施產業鏈全過程培育,通過強鏈、補鏈、延鏈、穩鏈、暢鏈、建鏈、壯鏈,來提高產業鏈發展水平。全市選排出的24條優勢產業鏈,涵蓋了“6+4”工業體系的各個重點領域。“鏈主企業”在產業鏈條上是最具核心競爭優勢、產業鏈帶動作用最明顯的企業,抓住“鏈主企業”就抓住了“牛鼻子”。
比如,重點培育徐工集團、沂州科技這樣的大企業集團,就可以拉動上游的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應企業,也可以帶動中下游的產品、設備以及市場服務企業,形成以鏈主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通過產業轉型建立現代工業體系,要確立主導產業,集聚發展資源,加強產業鏈培育,最后形成競爭力強勁的現代產業體系。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