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的源泉——華新水泥集團自主創新的調查
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曾贊譽華新為“遠東第一”。50多年來,經過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洗禮,華新戰勝重重困難,乘著改革的春風,更加發展,更加壯大,沒有辜負一代偉人的期望。華新奮斗和發展的歷程證明:國有企業依靠改革和技術創新是可以搞好的,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
一、以技術引進為契機,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華新的引進可追溯到1946年,從美國引進兩條當時最先進的生產線。此后,一直到建四號窯,引進的技術設備盡管規模更大,檔次更高,但在消化吸收上無所作為。1997年,新建5號窯時,同樣面臨引進問題,公司決策層與技術骨干共同研究,決定采用“國際大拼盤”的辦法,實施5號窯的技術引進。即分解5號窯的關鍵技術及設備,“哪里好進哪里的”。如減速機,丹麥最好,就進丹麥的。5號窯建成后,真正體現當代世界先進水平,設計日產4000噸,經過“拼盤”改進,實際能力達到5600噸。在建設5號窯的過程中,由于是分拆引進,拼盤建設,使公司技術專家、骨干打破了對進口設備的神秘感,決定分部件攻關,自己動手干。于是,一場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硬仗在華新悄無聲息的展開了。經過兩年的艱苦奮戰,華新自主開發、設計、制造的主機設備,先后在宜昌日產3500噸、陽新日產5500噸、恩施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上成功應用,各項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如宜都3200t/d生產線,總投資僅3.75億元人民幣,比引進德國洪堡同樣的生產線,可節省投資60%。華新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其自主開發、設計、制造的主機設備,在效能、節能、環保及各項技術指標方面均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華新已成為自主完成水泥制造,主機設備研發、制造,工程設計、安裝調試、管理的企業,在中國獨一無二。我們在設備制造的現場看到,這里并沒有豪華、氣派的廠房,而技術人員、工人干得熱火朝天,做出的設備可與進口的同類設備比美。
二、以人才和資金作保障,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華新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起以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的一整套技術創新組織體系,并不斷完善。技術中心1996年底正式成立,負責科研設計、技術開發、工程施工管理和技術支持、水泥生產及裝備技術咨詢等任務,下設機械裝備開發部、IT與自動化開發部、工藝技術部、工程部和設計院。同時,還設有技術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中心現有在職員工114人,專業技術人員94人。華新在建設技術創新體系中,始終抓住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公司決策層認識到,加快技術進步與創新,關鍵在人才,從而牢固樹立起“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才為重。公司注重加大各類人才的培養、吸收和使用力度,為工程技術人員營造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的的氛圍。制訂了《科技人員的薪酬分配考核辦法》,完善職工持股計劃,試行技術入股辦法,分層次進行,實現技術與勞務分離,把技術的作用尤其是創造性技術勞動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長期合作,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并與武漢理工大學建立了博士后產業基地,保證了博士后及相關研究人員在科研單位和企業間的流動,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目前,產業基地有博士后及博士8人,其他研究人員36人,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省科技攻關及其他重大科研項目6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
第二,在高度重視人才資源的同時,公司不斷加大研發的投入,提供技術開發的資金條件。從2000年起,公司在銷售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科技投入也逐年大幅度增長。2000年——2004年5年間,科技投入從3800多萬元增加到6300多萬元,科技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5年平均為3.86%。由于資金的投入,保證了技術開發基礎條件的逐步改善。目前,僅技術中心就擁有各類試驗設備150多臺(套),原值4270萬元,凈值3849萬元,凈值率達90%。中心還有約4000平方米的研究設計大樓和600平方米的中間試驗工廠,具有較為齊全的水泥試驗系統,研究室、設計室均配有微機、繪圖機、掃描儀、復印機等設備,全部實行無板圖設計。
三、開發利用和節約各種資源,逐步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水泥工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但由于生產方式落后等因素,礦產資源浪費與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水泥工業又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產業。為緩解上述矛盾,實現清潔生產和高效率集約化生產,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華新實施了一系列調整措施。第一,在擴張發展中,堅持三條原則:即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域建熟料生產基地,在市場資源(銷售市場和工業廢渣)豐富地域建粉磨站,在工程資源密集地域建攪拌站。實踐證明,這有利于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渣源),又降低了產品運輸成本,同時也增強產品銷售的價格優勢。第二,開展以工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為主攻方向的研究與應用。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以消納城市生活垃圾(可燃的、有毒的)和工業廢棄物為重點的技術和裝備的研究與應用,減少不可再生資源耗用量,實現環保和節約型發展。目前,華新公司分布在省內外的11個生產基地和6座粉磨站,每年消納工業廢棄物約300萬噸,主要是熱電企業的粉煤灰,冶煉企業的爐渣,煤炭企業的煤矸石,化工企業的硫酸渣、磷酸渣及毒鼠強等有毒、有害廢棄物。華新采用先進的高壓靜電除塵裝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清潔生產。公司總部所在地的黃石市—昔日的“光灰”城市,今天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空氣質量指數達到 。第三,加強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設,節約管理成本。隨著近幾年的擴張發展,華新的生產點、銷售點遍布省內外,近在黃石周邊,遠在雪域高原。為了實現高效的管理,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節約成本,公司加強了信息化建設,已投入3000多萬元。目前,已在總部建成骨干光纖網絡100公里,租用了從黃石到宜昌的電訊數字專用電路,幾乎覆蓋了總公司和主要分公司所有生產單位和主要職能部門,聯網終端1000余臺;一般網絡交換機85余臺,高端網絡交換機10余臺,過程控制現場總線光纖纜85公里,設網絡信息點2500余個;建立了以公司域名為后綴的集團郵箱系統,注冊了18個英文公司域名和商標域名。公司的財務、銷售、生產數據和報表均在內部網上實現實時共享,系統正常運轉率維持在99%以上。
四、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華新作為一家大型國有企業,能從計劃經濟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發展成長,并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公司決策層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不斷培育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可以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首先,堅持把科技進步放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首位。華新領導層從企業發展的實踐中認識到,水泥工業在發達國家已屬“夕陽工業”,在我國由于其市場需求量大,仍是“朝陽工業”,能否掌握水泥制造和水泥制造重大設備的關鍵技術,仍然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他們不僅意識到企業生存發展面臨的競爭態勢,保持居安思危的危機感;同時又以一種深重的責任感,認識到自主創新不僅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源泉,更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因此,公司的長遠發展戰略,生產經營規劃,技術開發計劃,無不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和主線,努力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環境。
其次,把建設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實現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公司領導層高度重視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并以此為核心,構建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公司按著“統籌規劃,系統構架,結構合理,機制完備”的原則和“人員素質高,知識層次高,技術水平高,投入強度高”的要求,實施技術中心的各項建設。技術中心主任由公司總裁、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葉青擔任,中心擁有一批優秀人才,專業技術人員占全公司總數的16%。近幾年來,不斷引進技術創新人才,對在職的拔尖技術人才,分批選送他們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加強繼續教育培訓,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提高技術主管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
再次,卓有成效地開展自主創新工作,干一項成一項。華新注重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尤其注重增強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近幾年來,華新開發制造了水泥大型主機裝備數十種,完成了海工水泥(耐氯粒子)、城市高檔裝修水泥、高性能膠凝材料、固基礎酸水泥等新產品的研制。華新自主開發制造的窯用燃燒器每臺僅為人民幣15萬元,而引進法國同類設備則每臺需18萬歐元。自主開發制造不僅大大節省了投資,降低了企業成本,進一步積蓄了新一輪開發的能量;而且鍛煉提高了技術骨干和員工隊伍,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gaoh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