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職業資格證書存在四大亂象
1994年7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而后,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應運而生。
據記者統計,目前常見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四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各有關部委直接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如法律職業資格、執業醫師資格等;由各類行業協會、專業學術團體等頒發的行業內職業資格認證;國外一些第三方職業鑒定機構進入中國后,頒發的所謂的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
這些職業資格大都需要申請者通過考試。前兩種資格證一般會有諸如注冊會計師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直接規定,并且因為其頒發部門多為行政機關,申領資格證的流程相對比較規范。一般就是“報名——考試”,培訓并不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更多的問題出現在后兩種類型的職業資格證,作為行業內的一種資格認證,其監管相對薄弱,頒發單位往往會規定必須經過一定的培訓才能獲取資格證。
以物流師資格為例。2003年1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標準》,2006年面向全國開展物流師職業資格統一鑒定工作。從業者必須經過相應培訓及全國統一考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該職業資格劃分為四級,即物流員、助理物流師、物流師、高級物流師。
除此之外,物流行業其他所謂“資格證書”還有十余種,頒發機構各不相同,涉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相關商業機構等十幾個部門。此外,還有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引進的英國皇家物流職業資質認證(ILT)等“國際認證”。
這么多部門,頒發的證件又這么雜亂,究竟哪個管用呢?記者多次撥打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電話,均無人接聽。
從調查中,可以梳理出職業資格證書的幾大亂象。
亂象一:證出多門。像物流師這樣一個職業,卻擁有多個部門、機構頒發的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現象,在業界被稱為“證出多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王寧生認為,“造成‘職業資格證書太濫’的原因是目前我國培訓認證的管理部門眾多,各部門、機構推出的認證種類繁多,認證交叉重復,使得證書的權威性難以判斷。”
亂象二:“灰色”培訓機構。交叉認證的另一個后果是,申領者根本不知何去何從,甚至會有一種誤解——不管什么職業,都要先考個證再說。于是,各類培訓機構及其產業鏈開始興起。這些培訓機構幾乎承接了從“報名”到“拿證”中間的所有環節。
“光在北京,從事職業資格培訓的公司就有幾十家,從業人員至少有幾萬人。”一家培訓機構的老板趙武(化名)說。但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培訓機構大都游走于灰色地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開辦培訓機構要有工商局的《營業執照》和教育局的《辦學許可證》。前者并不難辦,但后者因為條件嚴格,大多數培訓機構都無法獲得,于是違規開班。
除了辦學條件,價格同樣是個“灰色問題”。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往往十分不統一。記者采訪發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培訓物流師的培訓班高級物流師培訓、考試等費用共計6500元。而北京新世紀尚博國際教育咨詢中心一位姓徐的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培訓和考試資費總計4600元,這個總價可以折扣至3300元。兩家價格差距一倍。
亂象三:“假證”肆虐。無論培訓機構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如何不規范,頂多就是一個“違規”的問題。但一些自詡聰明的從業者,卻從中發現了造假這個商機,堂而皇之地出臺“山寨版職業資格證書”,走上違法道路。
為了確保不被懷疑,制假團伙會定期邀請一些知名專家、教授,在豪華酒店培訓學員;與一些行業協會簽訂“委托培訓協議”。這些辦法很有迷惑性,即便在案發后還是有被害人疑問:“都培訓過了,證怎么會是假的呢?”
亂象四:對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監管缺位。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職業資格證的設立頒發、還是考試培訓,甚至是在騙子公司的涉案細節中,都有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事業單位的影子。一些協會缺少自律,為追求利益出租招牌,客觀上為犯罪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條件。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