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祭生父與刻章救妻拷問制度的缺失
“活祭生父”與“刻章救妻”二者皆因支付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而采取了極端的方式。“活祭生父”觸碰了道德的底線,“刻章救妻”則碰觸了法律的底線,不過究其根由還是因為相關醫療制度的缺失。
病有所醫,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生存訴求。然而為了這個最基本的訴求,來自邵東縣的賀銀海,不惜當街活祭生父。據悉其父賀中民是邵東縣的有功之臣,曾參入過邵東縣許多大項目的設計工作,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退休后并不享受醫保待遇。而賀中民退休后患有腦出血、腦梗塞及肺炎,病危,因交不起醫藥費,無法入院,而賀銀海因為長期在外打工,手上沒有積蓄,所以不得已只能采取“活祭”老父的方法尋求救助。
“活祭生父”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多數民眾的批評,稱其不孝、不人道。然而,筆者個人看來,賀銀海的這一舉動不能說是不孝,看著自己年邁的老父親身體一天天垮下去,再看看自己囊中羞澀,面對高額的費用,不得已只能鋌而走險以活祭生父的方式來引起公眾的注意,藉此尋求社會的幫助,因為任何事情都比不上挽回老父生命的重要性了。這也令筆者想起前不久“刻章救妻”的廖丹,二者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
5年前下崗工人廖丹的妻子患尿毒癥,透析僅半年后,廖某已花光了所有積蓄。為了讓妻子活下去,廖某找人刻了醫院公章,并用這個假公章到醫院給妻子做了將近4年的“免費”透析治療,騙取醫院治療費17萬余元。7月11日,廖某因詐騙罪受審。事情一經披露,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同情,甚至稱其為最美的“北京愛情故事”,大批善心人士也紛紛捐款助其退還治療費用來減刑,并幫助其妻繼續實施治療。
其實和“刻章救妻”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2008年11月30日的《羊城晚報》報道,44歲的河南確山人張偉,因身患疾病,在廣州蘿崗無故滋事,目的是想進監獄“享受免費醫療”。2008年初,順義一農民為了“獲得國家免費治療”,不惜持械搶劫他人……,這些都是無錢治病下的無奈之舉,透著濃重的悲情,也拷問者我們醫療相關救助制度的缺失。
看病問題是民生最基本的問題,近幾年,醫療事業有了整體的進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覆蓋率有了大幅增長,但是還遠沒有達到全覆蓋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這種普惠式的醫療保險由于報銷比例的問題,對于患了大病尤其是患大病的貧困家庭來說,往往不能發揮太大的作用,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大病救助制度,而目前來看,這一點恰恰是最薄弱的。
“刻章救妻”的廖丹盡管判決書還沒下來,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其妻看病的費用是不用發愁的了,而“活祭生父”以目前受關注的程度來看,也有望得以解決。這對于個人來說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此,這一事件引發的討論熱度消失之后,整個社會并不能從中獲益,而其他與其有相似遭遇者的境況也不會獲得改觀。
唯有推動制度上的建設,才能推動社會進步,進而使更多人從中受益。所以,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必須加快,而大病救助之類的制度也應該盡快建立并完善。只有如此,才有望避免類似“活祭生父”、“刻章救妻”等悲情故事的頻繁上演。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