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的三重不公
擺脫劫貧濟富的陷阱,是養老金改革的第一要義。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延遲退休年齡的建議,挑開了一塊存在已久的幕布。
盡管超過70%的網友反對延遲退休金領取年齡,但人社部已經確定下半年啟動相關系列政策的研究工作。可能的方案之一是建議男性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0歲延長到65歲,女性退休年齡從目前的50歲延長到55歲。人保部官員透露,專題:人口老齡化、社保基金壓力以及就業勞動力不足等方面因素,促使政府考慮退休年齡政策改革,推遲退休年限是“大勢所趨”。
這是養老資金壓力倒逼之下的政策。總量不夠、個人賬戶空轉和收益率低下,是我國養老金的三大頑疾,推遲退休年齡可以暫緩燃眉之急,但不是治本之術。
養老體制的不公表現在老人啃新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啃企業員工,城里人啃農民工,確實是典型的劫貧濟富。
從全國來看,養老保險統籌賬戶略有結余,但個人賬戶缺口巨大。人保集團負責養老金研究的崔鵬認為,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總體結余,但貧富不均,2010年有15個省市當期征繳收不抵支,缺口679億元。
而養老金個人賬戶僅做實2039億元,缺口為1.4萬億元。以目前的數據估算,未來三十年缺口在1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典型的劫貧濟富是養老體制的雙軌制。根據清華大學白重恩先生研究,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這一比例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按照
世界銀行2009年最新測算的實際承受稅率,中國的社會保險繳費在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金磚四國”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和鄰近地區(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4.6倍。
企業因養老而負擔沉重,但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少繳養老金甚至不繳納養老金,而坐擁高保障,公務員的養老金大約是企業員工的3到4倍。事業單位養老則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對于事業單位來說,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全額撥款、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并不需要繳納社保,而自收自支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則需要繳納社保。
《信息時報》2010年3月報道,以廣州地區為例,若員工繳費基數為4000元,以工齡20年計,退休后養老金為1183元左右。但公務員呢,以廣州為例,副科級有4000多元,正科級5000多元,副處級則有7000元左右。即使是一直以科員身份工作到退休時,其退休待遇都比企業職工多出兩三倍。一般科員有3000多元。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越多,企業的養老負擔就越重。
最后一重隱性的劫貧濟富表現在,享受了農民工紅利的發達地區沒有承擔非本地員工的正常養老成本。2010年以前媒體熱播的一幕是農民工排隊退保,因為轉移工作地點,或者因為無法在他地續保,農民工寧愿退保拿回個人繳存部分的現金,損失統籌社保部分。從2010年1月1日開始社保可以全國轉移,但一些地區對于已屆退休年齡無本地戶籍的員工,刻意設置續保障礙,繳納年限不滿15年無法擁有養老保障。有些中西部地區的人士感慨:“退保行為讓發達地區獲利,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對發達地區的養老支援。”
解決養老體制,關鍵要解決三重不公。首先,以國資收益彌補養老不足;其次,減少公務員數量,提高公務系統效率,改革事業單位養老與薪酬體制;第三,養老金全國轉移, 讓所有依法納稅、正常工作的員工享受到公平的養老保障。擺脫劫貧濟富的陷阱,是養老金改革的第一要義,以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實行高福利政策也是天真的烏托邦。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