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節后返崗率 求解"用工荒"
“海信旗下十幾個公司,春節后員工返崗率最低的也有95%。”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向記者介紹。此次全國兩會上,不少企業老總都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為提高節后員工返崗率,在提高職工待遇、緩解勞資關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企業為何重視返崗率?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表示,企業保持較高的返崗率能減輕招工壓力,緩解“用工荒”。如此關注節后返崗率,說明近幾年來我國的“用工荒”越來越嚴重了。
本地能就業,誰還愿意
遠離家鄉外出打工
厲以寧在2010年的一次調研中發現,很多經濟發達地區之所以出現“用工荒”,是因為外來務工人員大量“回流”了。“在江西、湖南等一些省份,一些農民不愿再外出打工,而更愿呆在家鄉種樹、種蘑菇,自己創業。”他表示,一些省份在推進林權改革方面做得很好。他接觸到一個湖南的農戶,自己承包種植,把住在附近的20多個親戚都招來做工,每人每月平均能賺2000元左右,只比外出打工少幾百元。“本地就業,既能賺錢,還能跟親人團聚,生活也安定,誰還愿意遠離家鄉,付出更大成本到城市打工?”
“東部沿海一些制造企業的遷移潮也給中西部省份帶來了更多就業崗位。”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委員說,很多中西部省份原來主要向東部沿海地區輸出勞務,現在在家鄉也能就業,促使一些到外地打工的人回流。
新生代務工者的自尊感也加劇了用工荒。厲以寧表示,新生代務工者知識面比較廣,信息量比較大,他們在城市打工,總感到自己處在二等公民的位置,“轉為城鎮居民畢竟太艱難了。”
周厚健認為,“用工荒”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的供求價格關系。“簡單的以工資薪酬作交易的雇主關系已經終結,企業要更重視員工的幸福指數,才能招來人、留住人。一線員工的問題除了收入和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們所獲得的尊重感與幸福感。”
“‘用工荒’就是‘技工荒’”
“勞動密集型產業缺工人,我們缺的是技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總經理陸啟洲委員說。中國的電力裝備水平算高了,但是一線工人的操作技能卻不行,很多高質量的產品做不出來。“沒辦法,我們只能用十幾倍的高薪到日本、韓國去請他們已經退休的熟練技工。”
厲以寧則認為,“‘用工荒’就是‘技工荒’。”他表示,沿海制造企業遷移潮必將促使企業加快技改、更新換代,這對新生代務工者的勞動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吃能睡能干、簡單付出體力就想找工作,這越來越不現實了。新生代務工者需要更多的技術、接受更正規的職業教育。”
“中國沒有建立起對職業教育的尊重,甚至有人有著深深的歧視。”泰安市東方計算機學校校長王元成代表說,一些學生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也要上普通高中,而一些職校能保證就業卻招不滿學生。“職業教育不被認可,熟練技工怎能不缺?”
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許振超代表也深有感觸:“青島港橋吊隊的熟練工大多都是在崗位上練出來的,后備人才少。”他透露,為了解決“技工荒”,青島港不得不自己投錢搞職業教育,對口培養技工。
迫使企業升級換代
賈康認為,“用工荒”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時代正在步向終結。“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優勢在減弱。這逼迫企業升級換代,增加技改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把企業做大做強。”他指出,中國企業要做到不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依靠其他的優勢生長起來,迎來告別廉價勞動力的新時代。
“‘用工荒’逐年升級,會慢慢終結過去那種靠單純的雇用勞動力獲取利潤的時代。”厲以寧說,企業要留住勞動者,就要善待勞動者,規范用工行為,不拖欠工資,并給予更多保障。“‘用工荒’迫使企業技改升級,這對中國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從一個制造業大國到創造大國,都需要有更多的技術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用工荒’影響深遠。”
“但也應該警惕‘用工荒’帶來的負面效應。”賈康提出,由于招工難,勞動者要求提高收入,造成勞動力成本上漲,再加上能源、原材料價格走高,一些中小制造業企業難以消耗成本上漲的壓力,干脆放棄做實業,轉而把錢投到股市等資本市場上去,造成一些沿海地區的“實業空心化”。“政府必須有政策導向,保障實體經濟層面企業家創業的積極性,化解實體經濟發展的困難。不能把實業家都趕到股市上去炒股。”他強調,中國經濟要發展,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非常重要,“實業空心化”是自毀長城。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