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保險遭遇“倒掛” 失業人員身陷“圍城”
逐工作而居的農民工、流動性極強的靈活就業人員、剛剛踏上求職路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具有高失業風險也最需要失業保險,卻不受失業保險制度“歡迎”,無法享受到失業保險制度規定的權利。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這些基本無需擔憂失業的穩定就業群體,每個月的工資表中卻固定扣除一項30元—50元不等的失業保險金。需要參保卻無法參保、不用擔心失業卻必須承擔繳費“義務”,作為社會穩定器的失業保險制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掛”現象。
無奈的“圍城”
“失業保險?連工資都不按時發,更別提買保險了!”2010年12月21日,正在省人力資源市場尋找工作機會的齊敏向記者講述了自己上一份工作的遭遇。高中畢業的她原本在省城一家廣告公司做業務員,兩個月前公司精簡人員,而她也成為被不幸“精簡”的那部分。兩個月來,她一直處于焦慮的待業狀態。
與齊敏不同,小楊的生活則是另一番景象: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2007年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省城某機關工作。“只要不犯大的錯誤,不用擔心失業。”盡管失業風險幾近為零,但小楊的工資單上每月卻有一項固定的扣除:32.5元的失業保險金。對于這項自己也許根本沒機會享受的“福利”,小楊一直是以一種做貢獻的心態面對:“算是為其他失業的人作一分貢獻吧!”
當然,小楊不知道,作為失業群體一員的齊敏很難領受他的這分“情誼”。“失業保險按照"三三三"的原則征繳,也就是企業承擔一部分、個人繳納一部分、國家財政補貼一部分。”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也就是說,單位如果沒有給齊敏繳納失業保險,即使她有意愿,自己也無法繳納失業保險。沒有繳納失業保險,自然也就無法享受失業保險規定的待遇。
失業保險基金大量結余
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待業大學生……這些最應參保并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群體,卻被失業保險排除在外,失業保險選擇“倒掛”的直接結果就是失業保險基金的高速增長。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失業保險基金的累積結余從1999年的160億元以年均近20%的速度激增至2009年的1524億元,10年間增長了近9倍。
與失業保險基金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領取失業保險的人數卻在逐年下降。“2005年之前,每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有3萬多人。近幾年,一直呈現減少趨勢。2009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降至1.7萬人,2010年截至6月底,領取失業金的人數進一步降為1.6萬余人。”濟南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說。
談及失業保險金領取人數下降的原因,該負責人認為,濟南市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革基本結束,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破產、重組、退出大部分已經完成,目前正處于平穩期,下崗、失業人員大幅減少,這是導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下降的主因。
“1999年失業保險制度出臺時,主要基于當時國有企業改制的特殊背景,當時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保障基本生活,對促進就業作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只有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兩項補貼,促進就業的資金支出因而非常有限。”南開大學國經所李磊博士說,“由于目前我國的失業率計算并未將大量農民工群體、城鎮待業青年納入其中,享受失業保險的人數就更有限,支出少,結余自然就多了。”
如何更有效運行
除了農民工、大學生、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和享受保險待遇難題,失業保險費征繳缺乏激勵機制,也是影響失業保險覆蓋的因素之一。
“國企和事業單位,效益好的往往覺得參加失業保險是為別人"做貢獻";效益差的單位真需要保險卻又往往繳不起。”濟南市人社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而民營企業由于用工很活,用工缺乏長期性,企業主認為自己企業員工自愿流動現象頻繁,企業也不想參加失業保險。”
“首先是如何調動企業和個人繳費積極性。對企業來說,可采取對按時繳費并且繳費數量大的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返還;對個人也可考慮建立個人賬戶,將個人繳納的失業保險金全部記入到個人賬戶上,讓自己看得見,個人賬戶的資金只能在失業和退休期間才可以動用。”李磊建議說。
此外,對于失業保險的繳費比率也可以根據實際經濟情況作出浮動變化。2009年濟南市啟動的為企業減負的一系列政策中,就包含將失業保險單位繳納的費率由2%下調為1%,職工個人繳納的費率由1%下調為0.5%,這在當時經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確實給企業減輕了不小的負擔。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