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次降價效果不明顯 誰能給藥價注水頑疾“吃藥”
國家發改委第26次藥價下調政策昨日正式實施。據統計,國家發改委降低了48個通用名,174個品規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平均降幅達到“史上最嚴”的19%,預計每年可以減輕群眾負擔近2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此次將降價對準了外資藥企。
記者在市場上調查發現,對于此次降價,部分藥房反應冷淡,因為其價格本來就比國家規定的價格低了不少。
分析人士則認為,本次調價效果并不明顯。真正需要推進的,還是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徹底打破“以藥養醫”局面。
藥商淡定以對
國家發改委的第26次下調藥價被譽為“史上最嚴”,在此前25次調價中,最高降幅僅為15%。此外,名單中涉及了8家A股上市的醫藥公司,平均降價幅度12%左右。
然而對于此次降價的影響,市場和企業反應不一。
“我們藥店沒有調整價格。”昨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從上海市武夷路一家藥店工作人員處得知,“有的藥品本來就不貴;有些名單中的藥我們店里也沒有。而且我們也沒有接到上級通知。”在上海昭化路上另一家藥房,記者得到了相同答案。記者比較了名單上的某企業生產的阿莫西林得知,有些藥店的價格確實低于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最高價格。
對于這一輪原研藥降價,一位商業公司負責人對媒體說了“三不大”:“對于外資企業的影響不大,對于招投標的影響也不大,對于商業公司來說,應該還是不大。”
而在降價名錄中的聯邦制藥日前也發布了一份樂觀的聲明:“公司董事會預期降價不會對集團財務及營運有重大不利影響。聯邦制藥旗下降價產品阿莫西林僅占公司總營收6%,公司預計此次價格調控對2011年的總營業收入僅會帶來不超過1%的降幅。”
“槍打”外資藥企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不同,國家發改委將這次大降價的目標瞄準了外資藥企的原研藥,占降價藥品名單的62%。
在分析人士看來,國家發改委本次針對外資藥企的舉動并不意外。一方面,去年307種國產藥品價格平均下調了40%,現在也應輪到外資企業了;另一方面,外資企業與國內藥企的巨大差距也一直是焦點。以阿司匹林為例,“(國家)發改委【2009】2498號文件給予德國拜耳醫藥單獨定價權,規格為100mg×30的拜耳阿司匹林腸溶片銷售價格為18.8元,同劑量的國產藥價格最低不足2元。”同時,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曾對外資單獨定價的基本藥物做過統計,在其選取的9個藥品中,單獨定價價格遠高于國內一般藥物,平均高出1311%。
在相關分析師看來,外資醫藥公司業績也不會因此受太大影響。主要原因在于,其原研藥價格高,利潤空間非常大。數據顯示,本次羅氏(外資藥企)頭孢曲松已降為65.7元的價格仍是同期國內此類產品的9倍多。
水分仍難擠干
事實上,第26次降價只是國家“擠干”藥品價格“水分”的舉措之一。日前,針對集中招標采購不規范、部分藥品出現斷供缺貨等問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基本藥物集中采購的質量、價格和供應三個關鍵環節進行了嚴密設計。
《意見》提出,實行量價掛鉤,通過編制采購計劃明確采購的具體劑型、規格和質量要求,明確采購數量。《意見》還要求原則上集中采購價格不得高于基本藥物近三年社會零售藥店零售價格,及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進貨價格,并采取分類采購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合理確定價格。
“《意見》出臺的目的是規范基本藥物招標,降低價格,保證質量,保障供應。”興業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對醫藥行業而言,政策希望達到建立良性競爭機制,促進醫藥行業的整合,使得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流通環節,實現壓縮不合理費用,降低藥品價格。興業證券同時認為,獨家品種生產企業仍比普通藥品生產企業更能獲得定價權,“而普藥的龍頭公司在質量上具有優勢,也容易擴大生產份額。由于生產企業決定配送權,因此流通企業的利潤空間將受到一定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在市場流通中的藥品,通過文件或行政手段進行價格上的抑制,恐難達成普通消費者的愿望,真正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只有深化公立醫院體制改革,才能從源頭上掐斷藥價貴的尷尬,解決醫院“以藥養醫”等頑疾。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