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機制為綿陽災后重建提供人才保障
四川綿陽市近日根據災后恢復重建和中國(綿陽)科技城六大產業發展需要出臺了《關于災后恢復重建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的意見》,將通過構建人才引進、激勵、培養、交流四大機制,為全面奪取災后恢復重建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根據災后中國(綿陽)科技城和各縣市區產業結構整體規劃,采取組團招才、獵頭引才、項目引才、柔性引才等多措并舉的方式引進各類人才,實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工程;根據地震中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傷亡情況和災后重建工作需要,實施機關事業單位急需人才補充工程;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積極爭取上級引智部門支持,組織各類專家服務團赴災區開展咨詢指導、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服務,實施專家服務團援助工程;統籌整合全市人才資源,特別是通過調動、流動、掛職、對口支援等形式到災區服務,選派一批公務員和教育、衛生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到災區服務,選聘一批“一村(社)一大”和“三支一扶”志愿者到災區服務,實施整體推進工程。
對引進科技城建設急需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及其智力成果,可享受與之相適應的科研啟動經費、住房、生活優待政策等;對引進攜帶項目來科技城創業的人才,根據需求,給予創新資金或高新技術風險投資資金和啟動經費,并可以技術成果出資入股;應屆畢業生直接執行定級工資,高層次優秀人才可破格或優先推薦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在首次聘任專業技術職務時,可不受崗位指標限制,按其實際水平直接確定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對引進到極重災縣和參加極重災縣恢復重建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申報晉升中級職稱時,職稱計算機和職稱外語可“先評后考”;對企業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引進的人才,可實行協議工資制或年薪制,本著從優的原則確定報酬,鼓勵用人單位與引進人才之間實行技術入股、智力入股、管理入股等新的多元化分配形式;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人事關系和配偶子女就業、子女入學等一律試行“一人一策”、“特事特辦”,其配偶子女從事“三產”經營活動的,可以享受工商、稅收等有關優惠政策;凡引進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可參與申報各類人才獎項的評選,優先推薦國家、省、市各類專家的評選。
堅持“誰用人,誰培養”的原則,建立政府引導、行業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愿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制定人才培養規劃,特別是培養恢復重建的緊缺人才和科技城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近期規劃;每年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送一批中青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到國內著名企業、外資企業、重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掛職鍛煉、脫產進修或培訓,選送一批市內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內外開展學術交流、技術合作等活動,選送一批重建的重點產業、重點工程、重點項目人才到支援省市參加對口培訓;對通過在職參加研究生班學習并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者,用人單位按學費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加強災后重建各類人才培訓工作,提高災區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實用人才災后重建能力。
建立與援建省市人才對口服務機制。爭取對口援建省市派遣教育、衛生、科技、農業、文化等方面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對口服務;爭取對口援建省市組織各種服務團幫助解決規劃設計、生態修復、疾病防控、交通運輸、市政工程等急需的工程和技術難題;爭取援建省市提供對口的人才服務。建立與援建省市人才雙向培養機制。爭取對口援建省市采取舉辦各種培訓班、輸出培養、遠程教育培養等多種方式或派遣相應的專家對口培養人才;定期組織選派災區各類人才到對口援建省市進行實踐學習。建立與援建省市人才交流合作機制。爭取對口援建省市人力資源市場為災區引進各類人才設立災區專門服務窗口,免費舉辦各種專場招聘會或網絡招聘會,幫助引進各種急需專業技術人才,為各類人才赴災區幫助災后恢復重建搭建高效、優質、迅速、便捷的人才服務通道。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