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協會就“征收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展開全面調研
——在計劃經濟時期,散辦曾為散裝水泥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時至連發達國家都已普遍承認了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今天,計劃經濟時期適應于計劃經濟的方法和做法理應“壽終正寢”,或者說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水泥散裝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三個環節。一是水泥生產環節。國家頒發的《水泥工廠設計規范》(GB50295-1999)明確規定,水泥工廠散裝能力對新建廠不宜小于70%,對改擴建廠不宜小于50%。目前,新設計的工廠的散裝率大部分達到了100%。在“十五”期間形成的水泥新增生產能力的散裝率完全達到了國家的規定。發展散裝水泥能力不足的主要是小型水泥企業,但事實上,主要又是小型企業不交(或收不到)扶散費。而大力發展散裝水泥的大企業,交(或收)了扶散費。執行的結果頗有“助紂為虐”之嫌。由此,在生產環節要提高散裝率的根本途徑是按國家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依靠市場之手,將落后的傳統工藝生產的水泥逐步淘汰出局,而不是收取扶散費所能解決的。二是流通環節。目前在流通領域的散裝水泥運輸車輛已完全市場化。各地都已有專業的運輸企業為水泥企業提供良好且周到的服務。在有的城市,相對生產而言,運輸能力已出現供大于求。因此,在投資多元化的今天,利用“扶散費”購置散裝水泥運輸車輛的做法,實已“時過境遷”。三是應用環節。應用環節主要有現場攪拌和混凝土攪拌站兩種。商業部等四部聯合在2003年下發《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通知》文件,在124個城市施行。混凝土攪拌站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根據散辦的統計資料,截止2003年底,全國混凝土攪拌站已達1733個,能力為47317.01萬m3,產量為20158.11萬m3,能力只發揮了42.6%。目前,散裝水泥推廣在應用環節也不存在問題;
——目前進一步提高散裝水泥率的主要問題是需要方方面面都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對癥下藥。首先得研究清楚其“癥結”究竟在哪里,然后開出“藥方”,而不應簡單地向積極推廣散裝水泥和有能力發展散裝水泥的企業繼續收取“扶散費”。
進一步提高散裝水泥率也是廣大水泥企業的心聲,需要大家集思廣益。水泥協會將就“征收散裝水泥專項資金”進行調研,也請廣大水泥同仁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協會會及時將水泥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