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正加速撤離中國水泥市場
幾年前,外資紛紛涌入中國水泥市場,有投資實體經濟的,有只做資本投資的。風投大鱷如摩根大通、高盛;水泥巨頭如拉法基、豪西蒙、海德堡等等;另有臺資水泥企業、新加坡水泥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水泥市場。
也是在短短幾年之后,中國水泥市場的投資熱消退,風投離場,中國水泥企業開始到海外投資。繼摩根大通、高盛等風投離場之后,新加坡三德水泥出讓其水泥業務,意大利水泥集團出售在華水泥,近日,瑞安建業又曝出年內將出售其所有的45%的拉法基瑞安水泥的水泥業務,據稱其價格將達40億元。
那么,一場外資撤離大戲又在上演嗎?
資本外流跡象已經顯現
央行5月15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4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5.6萬億元,較3月減少605.71億元,這是今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4月外匯占款出現今年以來首次負增長。2011年四季度,外匯占款曾連續3個月負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4月我國實現貿易順差184.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額(FDI)為84.01億美元,二者合計約合1690億元人民幣,與當月外匯占款變動量之差超過2200億元。分析人士表示,這表明4月資本再度出現外流跡象。
分析人士認為,外匯占款下降的原因是目前結匯減少,購匯增加,企業與個人外匯債務去杠桿化,其原因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貿易順差額下降、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
這一預期還體現在4月的金融數據中,當月外幣貸款增加15億美元,外幣存款增加227億美元。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前幾年,金融機構外匯貸款一直持續增長,外幣貸存比一度超過200%。
分析人士表示,全球經濟復蘇未來仍處于較艱難的時期,歐美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外部市場需求趨于萎縮,未來外匯占款波動將加大,單月負增長的情形可能再現。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根據外匯占款增長情況,央行仍可能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資本外流可能掣肘央行的降息決策。
上訴消息旨在闡明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中國市場的資本正在外流。那么,對于中國水泥行業來說,其資本市場的動向又是如何呢?外資對中國水泥市場的前景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部分外資已撤離中國水泥行業
近日,西部水泥從意大利水泥公司手里收購了其水泥業務,標志這又一家外資水泥企業擬撤離中國水泥市場。5月初,西部水泥公布將以5.04億元人民幣代價向意大利水泥集團Italcementi附屬收購水泥資產,公司將以發行新股悉數支付代價,而Italcementi將成為持有西部水泥6.25%股權的間接股東。
其實,大部分外資金融機構并沒有直接參與管理具體的水泥經營,而是通過股權買賣的形式介入中國水泥市場。比如,高盛曾控股蒙西水泥,摩根大通曾設立賽德水泥投資公司,但是基本上也是投錢而已。而如今,上訴兩家投資機構,均已收縮撤離了。
先看高盛與蒙西水泥。2011年6月29日,華南地區最大水泥商——華潤水泥向高盛旗下公司收購位于內蒙古的蒙西水泥熟料及水泥項目的40.6%股份,總代價為15.631億元人民幣。賣方PandaInvestmentsLtd為高盛間接全資持有。
據了解,高盛集團是集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投資管理等業務為一體的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是華爾街上歷史最悠久、經驗最豐富、實力最雄厚的投資銀行之一。
至于高盛退出蒙西水泥,某行業人士去年就指出:“高盛作為投資銀行,本身并不是為了做水泥產業,而是純粹的投資行為。中國水泥市場目前處于最景氣的時候,所以高盛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出。”
不過,蒙西水泥的上市夢想一直未能如愿。業內人士認為,“一直無法上市,高盛的資本運作就無法進一步推進,只能選擇退出”。由于冀東水泥、中國建材和華潤水泥都希望并購蒙西水泥,高盛最終賣出了好價錢。
再來看摩根大通與賽德水泥。首先,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5月10日承認交易巨虧20億美元。盡管虧損主要由一名交易員引發,但銀行內部的監管疏漏一直是外界追問焦點。
投行的投資性虧損是常見的事情,但是20億美元的巨虧,勢必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引起軒然大波。回頭看看摩根大通在中國水泥市場的投資情況吧。
2007年,由摩根大通旗下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國香港設立的賽德水泥,以投資生產水泥及相關產品為主業的投資旗艦,2009年在遵義投產一條生產線,目前還有3條在建線,分布在遵義和畢節,均為2500t/d規模,熟料產能310萬噸。
2011年08月05日,臺泥國際宣布,收購全球風投大鱷摩根大通旗下賽德水泥(中國)97.94%股權,將以現金1.3億美元及發行4500萬份認股權證方式支付。
摩根大通退出西南水泥市場,起初,該風頭巨鱷舉巨資進入中國水泥市場,無外乎是看中貴州及西南地區的投資潛力,那時候該地區水泥企業還很少,產能更談不上過剩。近短短兩三年時間,由于盲目投資,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目前該地區水泥過剩狀況堪稱全國前茅。自然,200多元一噸的水泥價格仍在持續,摩根大通可以說在這次投資上嘗到了敗績,也只好知難而退。
拉法基去留疑云重重
高盛與摩根大通皆屬投資機構,它們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投資實體經濟的外資水泥企業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筆者了解到,在福建和云南都有水泥企業的新加坡三德水泥也于去年賣給了華潤水泥。如果說資本市場是風向標,那么實體經濟的撤離應該是大潮了吧。
前段時間,有消息人士稱拉法基將全部撤離中國水泥市場,起初筆者還很狐疑。近日,一則消息又讓人“想入非非”。
5月18日,瑞安建業公司行政總裁黃勤道于上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已與多于一位潛在買家洽談,力爭于年內出售與拉法基合營的水泥企業資產,資產帳面值為40億元,惟于出售水泥業務仍面對不少技術上困難。
據報道,在調控政策下,該公司過去一年資產周轉率不理想,黃勤道表示將會調整公司兩大房地產業務比例,增加特殊房產比例,希望可加快周轉速度,以達至早前訂立的三年目標。該公司預期于2014年稅后盈利達18億元。
這則消息在行業引起很大反響。拉法基在中國的水泥業務是和這個瑞安集團旗下的瑞安建業連在一起的。拉法基占55%股權,瑞安建業占45%股權。如果瑞安建業要出讓45%的股權,誰是買家呢?是拉法基嗎?顯然不是,而據了解,拉法基近年來一直采取戰略收縮,鞏固西南市場的態勢。
那么,買方不是拉法基會是誰呢?水泥商情網統計數據顯示,拉法基在西南水泥市場有3500萬噸左右的水泥產能,如果按照瑞安建業占股比例計算,其出售的水泥產能差不多有1600萬噸,20億的收購價格似乎頗高。誰能有如此胃口,如此野心去收購45%的股權呢?
顯然買方應該是大有來頭,其也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拉法基集團于1994年進入中國,旗下擁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拉法基石膏建材有限公司和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有限公司。業務涵蓋水泥、石膏板、骨料和混凝土業務等。
2003年,中國國內刮起水泥熱潮,拉法基并沒有為轟轟烈烈的水泥熱潮而動心。
2005年,在中國國內水泥業陷入困境的時候,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成立,由拉法基集團和香港瑞安建業有限公司共同組建。
在2005年的逆境中,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共同組建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開始進軍相對落后的西南市場。
云南省建材行業管理協會表示,拉法基在云南的發展,跟當初的招商引資目標大相徑庭。其在云南的發展緩慢,目前水泥生產線也大多為日產2000噸。云南省在疑慮拉法基云南水泥業務的諸多不確定時,也爆發出這樣一種擔心,那就是拉法基會不會拋棄在滇水泥業務,徹底退出云南水泥市場。
拉法基2010年年報顯示,該公司2010年全球水泥銷量累計下降4%,受能源成本和其他成本上漲的影響,全年營業收入累計下降5%。拉法基目前在西南已經牢牢扎根,但今后究竟如何發展,前景并不明朗。
2012年4月,知情人士就曾透露,拉法基或許會整體退出中國水泥市場,更是將率先退出云南市場。現在,瑞安建業的表態似乎更加印證了這一點,上述瑞安建業的買家,或許真正想買的并非瑞安建業而是拉法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zq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