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拓下游業務 力爭年內盈利突破100億
受春節及天氣影響,每年第一季對水泥行業來說都是寒冬期,不過隨著第二季度需求回升,加上在“十二五”規劃中,繼續加大對保障房及重大基建項目投入,都將拉動水泥需求。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接受訪問時表示,基建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水泥需求有增無減,全年呈先低后高格局,預計需求增長5%至6%。此外,公司還將延伸下游產業鏈,力爭年內突破100億元人民幣盈利。
主要經營水泥、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及工程服務業務的中國建材去年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表,收入按年增長54%至800.6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更大幅急升1.38倍至80.2億元。其中水泥業務占去年整體收入的75%,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業績公布后即獲多間大行發表研究報告唱好,紛紛上調“買入”評級和目標價;此外,本月初新加坡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亦首次披露以每股平均價10.566元增持1035.2萬股,持股比例增至5.05%。事實上,中國建材自上市以來一直深受基金及投資者愛戴,除了每年盈利能保持高速增長,股價亦屢創新高。
身兼兩職展并購本色
被市場看高一線,與這企業掌舵不無關系,皆因在“兼并能手”宋志平的帶領下,中國建材靠其“央企市營”(見knowledge)的聯合重組模式,在水泥事業上闖出了一條新血路,過去10年他將公司銷售額由僅20億元發展到今天接近2,000億元,去年更成功打入《財富》世界500強;同時亦憑著其出色的并購絕技,令中國建材成功經驗被列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成為課程教材。
貴為央企一把手,宋志平身份比較特殊,因他同時是國藥控股母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的董事長,是目前唯一身兼兩家央企董事長的企業舵手。他于2006年及2009年先后帶領中國建材及國藥控股來港上市,在出任國藥董事長的3年間,再次發揮其兼并本領,令公司收入由3年前的400億元急升至1,200億元。到底宋志平有何看家本領,能統率這兩家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取得如此佳績?今天,先聽聽他細說打造這個水泥王國的故事。
修讀化學出身的宋志平,畢業后被分配到北新建材工作,由一名技術員開始,在建材行業打滾逾30年,對于今天成為全球最大水泥企業的掌舵人,他笑言10年前根本沒想過會與水泥結緣。
今天,細味著中國建材發展過程走過的路,他百般滋味在心頭,尤以當年重組徐州海螺一役,被外界稱為“蛇吞象”,或是在組建南方水泥期間,一度被指是否瘋了而印象難忘。盡管在發展過程中遇過多少難題或批評,在過去10年憑著其堅定信念,帶領公司業績屢創高峰。
中國建材于2006年上市之初,旗下水泥業務卻不怎么引人注目。“還記得上市時,公司規模很小,利潤只有3億多元,水泥資產也沒多少,但上市后,每次投資者關心的都是水泥,所以我們就決定好好的發展水泥事業。現在回頭看,證明當初的決定非常正確。”宋志平洋洋得意的說道。
去年公司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表,無疑為他打下一支強心針,揚言今年將勝舊年,水泥銷量可望增長40%,達2.58億噸;純利亦可望突破100億元。然而,隨著公司繼續加快推進西南地區的聯合重組,計劃于年內增持西南水泥及北方水泥權益,至75%及70%。
2011年是中國建材快速發展的關鍵之年,因其迅速擴張已完成“十二五”規劃預定的3億噸產能目標,并力爭期內達至5億噸,占中國水泥市場20%至25%份額。此外,目前亦按照大水泥區域化戰略,成功鞏固淮海、東南、北方3個區域,并開始落戶西南作新戰略區域。
說到公司發展,宋志平心中早已定出一幅藍圖,“除了進一步增加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的持股比例,同時繼續優化結構,以及延伸下游產業鏈。其中商品混凝土業務布局已逐步展開,今年計劃出售5,500萬立方米的商品混凝土,料可帶來約20億元的凈利潤。假設我們在未來5年整合好5億噸水泥,加上整合5億立方米以上的商品混凝土和骨料等,就可將銷售收入提升至3,000億元。”他說得興致勃勃。
現金足應付未來發展
聯合重組雖加快公司做大做強,不過高負債同樣令市場關注,他解釋,水泥行業的負債向來都較高,因為這是一個重資產的投資行業,但另方面亦與公司的成長模式有關,因為過去幾年致力并購重組,都是透過負債來進行的。
“我們也知道負債低一點較好,但總不能等收到錢才去收購,這樣機會就沒有了。外間可能有懷疑,但在公司的盈利模式上,去年凈現金流達120億元,其實銀行在公司如此高負債之下仍愿意借貸,就是看到我們的負債是可承受的。或者這樣說,我們每一次增加負債都是為更大盈利而做的,所以銀行也非常支持,目前可動用資金達500億元以上,足夠未來發展,加上今年的利潤以及在年底A股發行以后,都可降低負債。”
內地水泥需求將續升
去年水泥業保持快速增長,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上升11.7%至20.82億噸,推動整個水泥業發展。盡管中央今年將GDP增長目標調低至7.5%,且明言進一步遏抑樓市,令市場憂慮水泥需求或將放緩。不過他仍然信心十足,預期今年經濟增長可達8.5%,固定資產投資升20%,基建投資金額或升15%,雖然商品房市場不景氣,但發展重點在于鐵路、公路、農村水利等基礎建設等各方面,都能推動水泥需求上升。
另一方面,面對水泥行業在首季放緩,宋志平亦大派定心丸:“按照傳統,每年首季都是水泥行業的淡季,加上有春節長假期及天氣影響,令需求減低。但踏入第二季,水泥需求將連帶價格逐漸回升,預期全年水泥需求將穩中有升,按年增長5%至6%。”
中國水泥業產能過剩和行業分散一直為市場詬病,但在國家繼續嚴格控制新建產能之下,去年全國水泥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8.3%,近5年來首度實現負增長,可見限制新增的措施已起作用。然而,在限制產能下保持產量增長,就須靠并購,此舉對主張并購來壯大產能的中國建材更為有利。
向國際推廣發展模式
在國家推動下,不少國有企業都在部署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建材亦要邁向國際。宋志平表示,公司已明確走出去的決心,并以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建材產業集團為目標。旗下的玻璃纖維業務已率先走出去,于埃及和美國建設新廠。至于水泥該如何打入國際市場,他相信仍會以并購的方式進行,目前正處于研究階段,希望將中國的模式復制過去。“俄羅斯、東南亞、印度及非洲我們都感興趣,但非洲較動蕩,要比較小心。”
在產業成功走出去之前,中國建材已率先憑著其聯合重組與管理整合的商業實踐走出去,成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學案例。宋志平認為,這可提升公司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亦為公司未來走出去打好基礎。“被列入哈佛案例對我們最大的肯定是作為一家央企融入市場的實踐,也肯定了我們在實踐中歸納升華的央企企業管理和經營思想。”
一人分飾兩角
回憶起被國資委任命國藥集團董事長一職,宋志平感覺是“比較突然”,因為醫藥對他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行業。但細想之下,當今醫藥和建材行業卻有著過于分散的共通點,看上他,就是希望他將管理中國建材的理念套用到國藥身上。
事隔3年,國藥在宋志平的管理下發生巨大變化。他再次將中國建材的管理概念復制過去,推動了整個醫藥行業的重組,并將國藥推向香港資本市場,同時令公司收入由3年前的400億元大幅急升至1,200億元。
雖然“一人分飾兩角”,令本來已工作繁忙的宋志平添加壓力,但他卻笑言忙得有意義,每當提到如何帶領中國建材和國藥走過來,他總是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現在工作量真的很大,基本上我的時間有三分之二用在建材,三分之一在國藥,自從兼任國藥董事長后,都是一星期工作7天,3年來只休息過一個周末,亦只因生病了。”
繁重的工作讓宋志平忙不停,但他卻很享受這個過程,并認為領導兩家不同行業的企業也有優點,就是有很多互補之處,各自的關系、資源也能給對方使用,產生協同效應。但他笑言,主持兩個不同企業的董事會,經常要更換頻道,有時也擔心會在建材時說錯了國藥的業務,幸好至今腦筋還很清醒未曾出錯,且在管理上亦愈來愈得心應手。
Knowledge:央企市營
在宋志平的發展理念里,主張的是包容性成長,同時實現“央企市營”的動力機制,其核心之一是要央企的主導股權多元化,把市場機制真正引入到國企內部,實現共贏。他采取的“七三原則”,即只收購70%,保留30%給民企自身,并讓他們繼續出任經營者。“過去這些民企擁有100%的股權卻不賺錢,現在持股30%卻賺錢多了,所以他們都很愿意。”
宋志平進一步指出,“過去大家都拼成本去競爭,不斷新建生產線終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我們仍沿用那種競爭,必然會把整個行業打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是失敗者。”所以他意識到,那個競爭模式已走到盡頭,要生存就必須改變。“中國建材過去幾年都是靠并購,沒有新建過一條生產線,此舉令過去兩個競爭者,產生起協同效應,避免惡性競爭、實現合理價格,促進行業整體價值的提升。我覺得,中國的國企市場化和民企的成長過程中,只會愈來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更贊成中國目前是‘國民共進’。”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